朱銘自七十年代以來,創作了多個系列的作品,不斷尋求突破,從《鄉土系列》、《太極系列》、《運動系列》到《人間系列》。這次在香展出的,來自至今還在創作的《人間系列》,當中又分為「有情人間」、「浮世人間」、「自在人間」,大部分在香港藝術館的展覽館內展出,少量置於廣場。大部分作品可以讓觀眾「零距離」接觸,可以拍照(在室內不可用閃光燈),於是場面很活躍。拖男帶女、扶老攜幼而來的佔了不少,不少人排着隊與雕像合影。
展出「有情人間」與「浮世人間」的展館盡量減少室內間隔。一進門,錯落擺放的作品幾乎一覽無遺,也同時可以一覽觀眾熙熙攘攘的活動,幼兒哭鬧之聲一再響徹展館。兩個人間,仿佛互動着。
朱銘雕刻的都是人像,都是普通人,沒有名人偉人,沒有特定故事裡的特定人物,而且所有人像都面目模糊,甚至沒有五官,僅有的表情是「哈哈笑」圓臉那樣的簡單笑意。人們會覺得人物可親,而的確也可以親近。雕像若表現出特定動作或情節,也一定來自日常活動,如排隊、推着嬰兒車、靠着牆等候什麼、閑坐聊天之類,總之都是容易明白的。因而,觀眾既能與展品在物理上「零距離」接觸,也能在感情上與展品「零距離」溝通。這可能是朱銘「人間系列」最成功的地方。
觀眾那麼多,相信是傳媒之功。香港傳媒對於文化藝術活動都只認名牌;知道是名牌東西,不必主辦當局(通常是官方)推介,也自動獻身而不避「為政府效勞」之嫌。我很相信大部分人是因此而來的,不知道誰是朱銘。
老實說,我自己對朱銘的認識也不過限於他的「太極系列」,其他就只在印刷品或在網上見過。我以為他只搞木雕和木雕翻銅,看了展覽才知道他的嘗試很廣泛,包括在材質上和題材上。他還搞石雕、陶土、不鏽鋼等,不斷試圖有所突破。突破,是藝術創作上永恆的課題,藝術家之苦與樂,都在尋求突破之上。
朱銘最初走寫實路線,這次展覽只展出兩件這方面的作品,一是木雕自雕像,一是以妻子做模特兒的木雕《玩沙的女孩》,都見功力,尤其是後者。以後的作品,日益走向抽象或不具象,其顛峰是「太極系列」,在華人世界以至西方都得到很高評價。這固然由於展現了塑刻上的藝術技巧,也是由於借助了太極本身的哲學內涵,使作品藝術上凝練而明快,在精神上內斂而磅薄,大氣渾然。
相對之下,「人間系列」儘管親切討好,卻就欠了「太極系列」的精神力量和內涵。「自在人間」部分的作品不多,藝術家似乎在這個系列中有高於生活層次的更深刻思考,例如放棄淺薄的色彩,回歸到黑與白;而且更抽象,例如以一個從內到外都充塞了立方體的頭像展示人受到的約束。
相信,朱銘還有新的「系列」有待問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