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晉韻秦風,宏光不簡單

宏光國樂團一九六二初組時到香港商業電台
兒童節目錄音後在商台大門外合照,前排中
立者為節目主持人何詠琴姐姐。商台當時設
於茘枝角,即現今美孚新邨百老匯街處。
(照片出處:宏光國樂團網頁)
上星期六(十月二十九日)晚上到香港大會堂劇院欣賞了宏光國樂團的「晉韻秦風」音樂會。就樂曲而言,這是個分量十足的音樂會,好幾首大型的合奏曲、協奏曲,對樂隊、指揮、獨奏者都有頗高的要求。今年四月才聽過宏光國樂團的一場演出,事隔半年,這個業餘音樂團體又向觀眾獻上一場如許分量的節目來,委實不簡單。

宏光國樂團成立於一九六二年。一個沒有任何背景、只憑成員薪火相傳的樂團,可以為「宏揚中樂」堅持不懈達半個世紀,值得敬佩。據節目場刊之前言介紹,宏光國樂團第一次在這個劇院演出,是一九七零年的十月三十日──真巧,與上星期六相距整整四十一年而少一天。台上演出者,未必有參與過當年演出的;台下觀眾,則相信有踏過當年台板的。

香港大會堂劇院,很多人習慣稱之為小劇院,以相對於大會堂音樂聽之「大」。音樂廳其實也不算很大,只有1434個座位,劇院更只有463個座位。劇院不為音樂演奏而設計,但在舞台上安裝上音響反射板,音響效果也不差。然而,這畢竟是個小型場所,演奏曲目要相配,效果才能理想。星期六晚的演出,就證明了這一點。

當晚八個節目中,除了古箏獨奏《秦桑曲》由十人的小樂隊伴奏,和十餘人的彈樂合奏《送別》外,都是大樂隊的節目。編制盡顯時,約有六十人。這六十人,單是嗩吶就五支,笛子、敲擊也人數相當。對於小劇院來說,這就很「爆棚」了。

全晚節目中,讓人聽得最愜意的,是兩個小節目。除了兩節目都與場地匹配外,還因為獨奏者、伴奏者、合奏者都各有表現。彈撥樂是中樂隊很有特色的聲部,近年來,其中的中阮、大阮都在改良下擴大了表現力和音量,無論在樂隊還是小組奏中都能起到很好的襯托和融和作用。當晚的彈撥樂合奏人數不多,表現就更突出了。這兩首樂曲對於當晚的演奏者,都沒有技術障礙,其實還有很大的提高餘地,可以雕啄得更細緻、精緻,提高到超越一般業餘水平的高度。

當晚三位獨奏者都有很高的造詣,古箏的陳家強、笙的梁仁超、笛子的陳敬臻,與專業演奏家相比,庶幾不遜色。後兩位得益於政府向香港演藝學院的資助,不但可以在香港求學,還可以一再北上受教於國家級的大師,博採眾長,技藝水平非常優異。梁仁超以鍵笙演出的《天山狂想曲》,充分發揮了這種半音齊全、音域寬廣、能強能弱的改良樂器優點,使人對香港培養出來的年輕一輩中樂演奏人才刮目相看。陳敬臻也表現了卓越的技巧和風範。

相對而言,大樂隊的表現有更大的改善空間,既在技巧上,更在味道上。在技巧上,似不應有太高的要求──半年時間排練出這幾樂曲已屬難能可貴;但在樂曲味道上,則似應可以做得好一些。音樂會以「晉(山西)韻秦()風」主題,這兩個地方的音樂都有很強烈的風格,特別是在吹管、拉弦聲部。可惜,這些風格很不到位,例如應當風格濃烈的大合奏《長安社火》就顯得太平淡。只有兩首古箏獨奏表現較好,這可能與陳家強從秦箏派代表之一周展學得這兩首樂曲有關。

對於一個業餘樂團,這或許要求過高了;但對於一個聽眾來說,這樣的要求不算過分吧?宏光明年的五十周年演出,希望有更佳表現。


**
宏光國樂團網頁:
www.wkco.org.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