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壁畫 |
敦煌對香港有什麼啟示?
這個問題似乎有點「無厘頭」,因為兩個地方太風馬牛不相及了。敦煌位於內陸,處於西北大漠邊沿,它的輝煌出現在一千多年的盛唐;香港瀕臨南中國海,面向世界,如今是亞洲的國際城市。
絲綢之路可能是彼此的最大「公約數」,不過敦煌作為陸上絲路重鎮盛於前,而香港作為海上絲路的一點出現於後,卻是稱不上重鎮。
在昨日的「敦煌情懷」講座上,香港商務印書館前總編輯張倩儀在演講的最後部分提到了「敦煌對香港的啟示」問題,問題沒有深入展開,但很值得深思。
這是香港大學百周年校慶「敦煌文化及保育研習系列」三個講座的第一講,接着的兩講是「歲月流沙」和「莫高精神」。昨天的另兩位講者是港大建築學院院長何培斌和從事中國文化教育推廣的學者李美賢。
簡單來說,昨天的講座也算是敦煌與香港關係的展現之一。千里之外的敦煌,長期以來處於香港人的視野之內,可以僅屬旅遊,也可以是學術研究之焦點。當今提到敦煌學,不能不提到香港的饒宗頤。
敦煌與香港距離遙遠,直到近年,往來交通才較方便,但慕敦煌、莫高窟、絲路的大名而前往敦煌的人,一直不少。何培斌說到,他一九八八年第一次去敦煌,從北京坐了72小時火車到市內,因為錯過了早上每天一班的巴士又不想白等一天,於是踩單車25公里 到莫高窟去。
張倩儀和李美賢都老實講到,初到敦煌,並沒有留下深刻印象,都是以後有機緣再深入接觸,才被那裡從壁畫、雕塑、文字紀錄以至當地研究人員的精神感動了的。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去敦煌之前要作什麼準備?
莫高窟 |
三位講者是意見是一致的,就是必須要作一般的知識準備,對敦煌要有基本的認識,但能看到什麼、有什麼收穫,就要視各人的興趣、關注的方向而定了。
這是由於敦煌內涵太豐富。在時間跨度上,它現存洞窟735個,從北魏至元,歷時一千多年;在空間垮度上,它薈萃四大文明(中華、印度、兩河、希臘),主要涉及佛教在中土的嬗變,以歷朝民間工匠的繪畫、書法、雕塑、文字表現出來。只要有興趣,從任何角度去鑽研,都可以有重大收穫。它的綜合就是敦煌學,饒宗頤是為敦煌學的大師,他以淵博的學識作基礎,似乎從任何一點切入去,鴻文巨構即手到拿來。
我等去到,最大的收穫可能限於到此一遊的照片。不過前面提到的「敦煌對香港的啟示」可以繼續思考。
如今的絲路,主要供愛好撫今追昔的遊遊者憑弔。絲路上,盡是古城廢墟,一座座曾經商賈雲集、繁華喧囂的都市,都已坍頹毀棄,高昌、樓蘭、交河……,敦煌亦如是。這樣的毀棄,都是大格局變化的結果,非人力可以挽回。氣候、政局
、技術(海運發展)等等的變化,使絲路的重要性下降,絲路上一座座繁華城鎮,最後盡埋沒在黃沙之中。
香港之崛起,因為地緣政治之因緣。全球地緣政治正發生巨變,香港周邊變化尤甚。張倩儀的演講借兩句詩作結:
花開堪折直須折,
莫待無花空折枝。
香港人,想過蹉跎的代價嗎?
今天教Aviation & Related Systems的老師也有帶出相關的問題, 要我們想想機場(香港)未來三十年的前景/去向......
回覆刪除「花須堪折直須折 莫待無花空折技」, 好唏噓的兩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