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4日 星期二

敦煌遺經散失之前傳


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在敦煌藏經洞
內,點起蠟燭,檢閱堆積如山的藏經。
敦煌莫高窟,我沒有去過,但多年來通過各種渠道,對它有一些了解。聽了星期天的講座,再閱讀一些資料,又知道多一些,其一是關於王圓籙的。

王圓籙就是那個把藏經洞裡發現的數以萬計文物賣了給洋人的道士。這些洋人都只以少量銀元,就從王圓籙那裡帶走了大量無價的中華文化瑰寶。有這樣的統計:

  • 一九零七、一九一四年,英國人斯坦因(Aurel Stein)兩次掠走遺書、文物一萬多件;
  • 一九零八年,法國人伯希和(Paul Pelliot)從藏經洞中選取文書中的精品,掠走約五千件(伯希和懂漢語,識貨);
  • 一九一零年,藏經洞中的劫餘寫經,大部分運至北京,交京師圖書館收藏;
  • 一九一一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從王道士處,掠走約六百件經卷;
  • 一九一四年,俄國人奧爾登堡又從敦煌拿走一批經卷寫本,並進行洞窟測繪,還盜走了第263窟的壁畫;
  • 一九二四年,美國人華爾納用特製的化學膠液,粘揭盜走莫高窟壁畫26塊。

統計真驚心動魄。那天港大建築學院院長何培斌在演講中介紹斯坦因到敦煌的歷史時,放映了一幀斯坦因在藏經洞裡點着蠟燭檢閱藏經的照片,照片也驚心動魄。一是由於背景中堆積如山的卷帙數量驚人;二是那燭光讓人擔心,只要一個不小心,這些千百年瑰寶就灰煙滅了。據斯坦因說,那些經文疊起來高十英尺,體積估計有五百立方英尺。這張照片,在網上也找得到,轉載如上。

藏經洞是一九零零年發現的,於是也有必要搞清楚,斯坦因第一次掠走文物之前的七年裡,發生過什麼事情?

王圓籙發現藏經洞之後,其實也知道發現了寶藏。他曾徒步50里,去找敦煌縣令嚴澤,並奉送了藏經洞裡的兩卷經文,希望引起重視。可惜這官老爺不學無術,把經文視作兩卷發黃的廢紙。一九零二年,敦煌來了新知縣汪宗翰,一名進士,對金石學有研究。王圓籙再向知縣報告了藏經洞的情況,汪知縣當即帶領人馬,親去莫高窟察看,並順手揀得幾卷經文帶走,但只留下一句話,讓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經洞。

王圓籙仍不甘心,又從藏經洞中挑揀了兩箱經卷,趕着毛驢奔赴肅州(酒泉),跋涉800多里,找到了時任安肅兵備道的道台廷棟。這道台大人瀏覽了一番,最後得出結論竟是:經卷上的書法不如他的好,就此了事。

幾年過去了,時任甘肅學政的金石學家葉昌熾知道了藏經洞的事,並通過汪知縣索取了部分古物;遺憾的是,他沒有下決心對藏經洞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直到1904年,省府才下令敦煌檢點經卷就地保存。這一決定和汪知縣當初的說法一樣,都缺乏實際措施。

王圓籙無法可想,最後竟然斗膽給清宮的老佛爺寫了秘報信。然而,大清王朝這時正風雨飄搖,京城裡的官員哪裡顧得上邊關這等「小事」。王圓籙的秘報信如泥牛入海之後,一個又一個不乏熱誠的西方探險家卻接踵而至了。

有關莫高窟藏經洞滄桑史的文字,都會提到王圓籙,他經常被描述成無知、貪婪的道士。但如果知道他在賣走文物前七年裡奔走經過,就不好輕易下結論了。起碼,可以扭轉藏經洞五萬件文物命運卻比他更無知的人,有的是。藏經洞文物大量散失海外的責任,不應由王圓籙一個人承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