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從香港發回美國的忠告

美國一名藝人在街頭求職
「我們為什麼這般脆弱?因為我們缺乏優勢。」

這麼一句話,說的是誰?很多中國人會對號入座,尤其是在若干年前;香港人也會代入其中,特別是在內地高速發展之後。你可能想不到,這個「我們」指的是美國,說這話的,是 Thomas Friedman,《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世界是平的》一書的作者。而這話更是就美國面對人民幣無能為力之下說的。

他就美國國會又在爭論一個要人民幣升值的法案,從香港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三個觀點:第一,希望提出法案的議員努力不懈;第二,希望這些議員功敗垂成;第三,希望美國人不要以為這法案可以降低美國的失業率。

這篇文章照顧了美國人對中國不友善的情緒,卻又指出了美國人不懂世情的盲點。美國順着他的思路,該可以把文章看下去,但未必可以看得明白。

他首先鞭撻中國一番,認為中國以「數以噸計」的金錢來操控人民幣匯價,造成不公平貿易,應當教訓中國,而中國除非受到迎面的壓力,是不會讓步的。

可是他又祈求上帝千萬不要讓這個法案得以通過,因為這會在大蕭條之際掀起貿易戰;美國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就用過這一招,結果得不償失。更糟糕的是,這麼一來,美國會對眼前的現實失焦,看不到徵結所在,這就是:在全球化與資訊革命同步強化──當今世界最重大事情──之下,如何調整勞動力市場?

全球化加強,意味着越來越多產品和服務的工序可以轉移到海外去;資訊革命強化,意味着越來越多產器和服務的工序可以非人手進行。

他指出,無論人民幣怎麼升值,美國已失去的勞動力密集職位,永遠不會再回到美國來,因為工資差距太大了。而中國靠廉價勞動力裝配完成的產品,能賺到的其實很少。以他寫文章所用的戴爾(Dell)電腦為例,說是「中國製造」的,但價值和利潤的絕大部分──所謂「獅子的份額」──落入美國德州的戴爾公司口裝中,因為產品是它創製的,全球化的生產是它統籌的。

他認為美國人現在不應與中國人在組裝工序上爭奪,而是要集中精力搞「美國創製」(Imagined in America)、「美國統籌」(Orchestrated in America),又或者「由聰明的工人以更聰明的機械人在美國製造」。這樣,美國的總產值即使同中國一樣,但美國用的工人少得多,人均收入自然高得多。

文章是在香港寫的,他筆鋒一轉帶到香港來。他告誡美國人,不要以為要靠到工廠打工才能享受到中產階級的生活。香港幾十年前也是製造業中心,可是經過順 利轉型,現在的生產總值97%來自服務業(按:香港的統計是92.6%),去年接待內地遊客2300萬。美國去年才接待了80萬中國遊客,很多中國人要去,但美國以簽證卡住,不准人境。文章說,美國如果能像香港一樣做中國遊客的生意,一年就可以吸納1150億美元。

Thomas Friedman 說,「此間官員」(不知道是不是指香港官員)出了個主意:不妨讓中國企業去美國修橋築路兼得經營權,若干年後再把經營權交還美國政府。作者說:「這可能是我們重建基建的唯一方法。」這話一定傷了很多美國人的心。

結話的語氣更重:「不錯,中國操控它的貨幣、限制進入(中國)市場。但是我們為什麼這般脆弱?因為我們缺乏優勢。我們不儲蓄,我們消費過量,我們沒有計劃,我們對基建和教育的投資不足。與中國這樣的超級大國打交道而沒有優勢?告訴我你該怎麼辦。」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