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薈萃東西南北的素食


芝士雜菌撻
由於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素食近年有益受歡迎之勢,而素食的菜式、花樣也越來越多。昨晚去吃了一頓素食,又發覺有了新變化。

那是一家「私房菜」素食館,在灣仔克街一幢大廈的閣樓。所謂「私房菜」,其實有走「法律罅」之嫌。它在街外沒有招牌,門口則標明只招待會員,其實卻是誰來都招待。「只招待會員」,只是為了避免按足公共飲食場所的嚴格要求裝修布置而已,目的是減輕經營成本。在北角電氣道也有一家類似的素菜館,也一樣「不公開」營業,好像還要入了會才能訂檯,而入會卻是免費的。

昨晚光顧這一家,已吃過幾次,地點也變了,而布置的風格依舊,就是彰顯禪佛,而帶東方色彩的混雜與神秘,泰國、西藏、漢傳的佛教都沾上一些。牆上掛滿同一人的毛筆字句,似聯非聯,有點禪意而字形有惡相。

倒是地方比一般的酒家闊敞,座位之間以活動屏封相隔,讓客人坐得舒服。更好的是,食物很不錯。

香港吃到的素食,有很傳統的。主要食材是豆製品、菌類、蔬菜,有新鮮的,有乾製的。各處廟宇齋堂供應的都是這類素菜,花樣很少,常常是菜名不同,而用料、味道沒差別。這些食材都屬於「瘦物」,常有苦澀味,因而要多用油。這使人多吃幾次就不想再吃,除非是出於宗教信仰才會常吃。

人們為了要吃得健康些,要少吃肉少吃油,無形中形成了新的飲食市場,催生了新派素食。早些年,一家源自江南的素食館在港九連開分店,如今不知什麼原故,好像不見了。這館子的食物不錯,較傳統而有別於廣東式齋菜,但價錢較貴。

昨晚去吃的一家,走創新路線,標榜東西南北薈萃,即把北方的、日本的、東南亞的、西方的素食來個大雜燴。

我一直覺得,素食可以搞出很多花式,單是利用水果,應該就可以花樣百出,再加上不同地方的烹調方法,冷的熱的,採用不同的調味料,變化會更多。

與兩三年前光顧相比,這個私房菜的菜式有了很大分別。以前,比較刻意摹仿葷菜。他們的食物摹仿起葷菜來,從形狀、口感到味道,都逼俏得讓你驚奇。我記得吃過假的豬肚、田螺,都幾可亂真。這無疑比那些齋燒鵝、齋鮑魚高明,但還未脫離那個檔次。

昨天吃到的,顯然已拋開那些羈絆了,不再靠葷形葷相招徠,儘管那鍋咖喱裡的還是「牛丸」、「魚彈」。而那西洋菜忌廉湯,則分明是西式的湯,把焯熟的西洋菜絞碎製成。這該是西洋沒有的,很合廣東人口味。新上市的西洋菜於是產生了新菜式。

所謂「私房菜」,都不設菜單,師傅煮什麼你吃什麼,所有客人一樣。菜都很好,我們十多人都滿意。只是有一點一直沒有改善,就是分量太多,菜式有十多款,讓人吃不消。記憶中,第一次來吃時的分量還要多,結果是活受罪,這就很不健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