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英譯中出洋相,香港不乏例子

「詞,達意而已矣」
在華人網上世界,今天的熱門話題可能是美國遊輪 Royal Caribbean 上的搞笑英譯中菜牌了,那些相信是用電腦翻譯過來的菜名讓人啼笑皆非。菜牌給拍下來放到網上,再經通訊社、報章傳播,就整個華人世界都知道了。

熱傳的主要原因,除了因為確實譯得搞笑之外,是華人特別是內地同胞會有「解恨」的快感,因為過去好多年來,內地也是通過電腦胡亂翻譯的菜牌、路牌、告示鬧的笑話太多了,到中國來的外國人屢屢找到讓人捧腹的莫名其妙翻譯,並把它們傳到網上惡搞,讓Chinglish 成了網上笑柄。這回從地球那邊傳回來的菜牌讓洋人出洋相,中國人於是大樂。

洋人卻不會樂,也不懂得樂,因為基本上都不懂中文。中文對於洋人,有如火星文,是世界上最難學的東西。隨着中國人手裡的錢越來越多,越來越喜歡到世界各地消費,會有越來越多文字要被翻譯成中文。可以想像,以上的笑話也一定越來越多。在中國,學英文的人口比例,遠遠大於英語國家學中文的人口比例。中國學英語的人口,一定比英國人還多──英國只有六千多萬人,中國的大學生人數就接近三千萬。

Royal Caribbean遊輪上的菜牌可能還有一點會讓特別富民族感的中國人一樂的,就是在各種文字的排列上,中文居於倒數第二,日文居最末。不過,這樣的排位有時反而會讓人難堪的。曾經看過報道說,巴黎一些地方有獨「尊」中文的告示牌:不准吐痰。

香港的報章也對Royal Caribbean菜牌的翻譯大感興趣,自然有譏笑洋人不諳中文之意。不過香港人在譏笑別人的硬譯時,不要忘記了中英夾用下的香港在這方面其實笑話連篇,從殖民時代到如今,事例多不勝數。

其中最昭昭在目而大部分人視而不見的是街名。Queen’s Road 中譯是皇后大道,這 Queen 指的該是維多利亞女王,怎麼變成皇后了?當今的伊利沙白女王,絕對不會稱作伊利沙白皇后的。灣仔有名的春園街的英文名叫Spring Garden Lane,因為那裡以前有泉水( spring)流經,譯者卻錯譯Spring為「春天」,讓我們有了春園街。油麻地與廟街相交的Public Square Street 更離譜,不知Square是指天后廟前的廣場,即榕樹頭,而直譯成公眾四方街。可能錯得太離譜了,街名不知在哪一年已改為眾坊街。銅鑼灣的記利佐治街如果不看英文名也莫名其妙,看了才知道這是紀念喬治五世的,Great George 中的Great (偉大)不譯意而譯音為「記利」,真有港英色彩。這些十九世紀的譯作,都有廿一世紀電腦翻譯特色。

一九六七年,荷里活曾把舞台劇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拍成電影,當年是提名金像獎最多的電影。Virginia Woolf是英國一名意識流的女作家。據台灣一篇講翻譯的文章說,當年香港有報章竟然把片名譯為「誰怕又貞又淫的女人?」,這真可以同遊輪菜牌翻譯媲美。台灣一份報章的翻譯不遑多讓,譯為「誰怕維吉尼亞州的狼?」片名後來在香港譯為很文雅的《靈慾春宵》。

網上早就有自動翻譯軟件,但只要你做過翻譯,絕對不會相信這東西。我試把那菜牌用Google 來翻譯,出來的東西比遊輪的翻譯好,但English Bacon (英式煙肉)一樣翻譯成「英語培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