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崑劇《西廂記》典雅而新穎

上星期五去看崑劇《西廂記》前,頗有些忐忑,擔心吃不消。結果,看得很愜意。這不是因為我的雅興多高了,而且這演出既顯示了古老的崑曲的魅力,也展現了它要與時俱進的創新。

這是北京北方崑曲劇院的「新版《西廂記》」。對於何謂「新版」,據場刊簡短介紹,是「敢於創新的著名導郭小男,運用了大量現代舞台效果,突破傳統風格,帶給香港觀眾具詩意及韻味的新視覺感受」。演出很期望能接觸到香港的年輕觀眾,宣傳句語中有:「古典與現代 八十後熱捧的精緻、優雅、時尚」。場刊中又說:「在流麗燈光及效果等配置下,且看西廂內的絢麗情緣,能否在優美細膩的意境中,與香港年青觀眾接通浪漫觸覺。」

熱愛崑曲的有心人如白先勇等,近年大力推動崑曲「青春化」,務求演員與觀眾都青春,進入校園,不但到大學演出、示範,還到中學去。這是春風化雨、細水長流的努力,難收立竿見影之效。就當晚所見,觀眾上年紀者多,年輕人甚少,實在也不足為怪。

要年輕人愛上崑曲崑劇不容易,但不論哪個年紀,要欣賞雅緻精巧的中國文化藝術,崑劇一定可以得到滿足。我是第一次看全本的崑劇,得到的印象與過往看零碎片段大不相同。

看的《西廂記》說是全本,卻也是刪節本。王實甫的《西廂記》有五本廿一折,這次演出卻只有十一折。全劇經整理後推進明快,特別是上半場六折。只四折就交代了鶯鶯與君瑞寺中邂逅、月下傳情、山賊圍寺、張生獻計、夫人悔婚了。全劇的重點因而放在鶯鶯鍾情張生後,衝破禮教樊籬,西廂幽會、私定終身的掙扎過程。

推進明快了,除了因為劇本整理,還得力於舞美燈光設計。舞台布景很簡約,台面一大圈荷花,拜月有荷花簇擁,廂房幽會也有荷花簇擁,既優美又空靈。不同場景變換就靠吊上吊下的凌空景物,拜月庭裡的半透明湖石也自空中吊下,背景設高台,既是寺裡佛座,又是張生逾越的園牆,最後還作了夕陽古道。至於少不了的兩椅一桌,則在燈光配合下,由寺僧暗場裡搬擺置換。大幕因而從未開合。

演出仍然滿三小時。如按過去的方式演個全本廿一折,非五六小時不行。白先勇搞的古本《牡丹亭》要演三天,除了供留個錄像作文獻紀錄,沒有實際意義了。

演出不如想像的拖沓,還可能是因為演出的北崑之故。崑曲分南北,南曲較細膩,字少腔多;北曲較昂揚樸實,字多腔少。北方崑曲劇院是北派表表者,與我以前看過的南京崑曲劇院自然有所不同。

音樂伴奏看來也大大豐富了。伴奏樂隊如一隊民樂小樂隊,置於台前樂池裡,設指揮。音樂雖然仍以曲笛為主,但配器很豐富,二胡、琵琶、古箏、低音樂器都很起作用,嗩吶的使用則很有節制。打擊樂自然少不了,卻不會大鑼大鼓震天價響。整個伴奏民樂化了,不是一般的戲曲伴奏。崑曲伴奏音樂的一個特點是少過門,一曲接一曲連綿不斷地唱。《西廂記》的音樂伴奏作用顯然加強了。

全劇是以有很強的觀賞性,唱詞、演唱、伴奏、身段都工細文雅,大有可觀。如果要找一種可以綜合體現中華文化特色的藝術,崑曲(劇)可能是首選了。近年,香港不少文化人迷上了崑曲,看來是有道理的。

(看崑劇《西廂記》五之一)

1 則留言:

  1. 我係90後, 其實有時都想睇下, 但係我就算睇埋分劇本, 都唔明佢地講咩, 會幾無癮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