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情緒與情感,崑京粵不同

《西廂記》的「床戲」
我看中國戲曲表演的經驗不算多,粵劇、京劇總算看過一點,崑劇就更少。相比之下,仍然覺得崑劇勝一籌,儘管我是廣東人。

崑劇之勝,在於對美感的追求全面。現代心理學上有個「完形心理學派」,就是說人們看事物時,傾向於把分離的局部整合起來,形成統一觀感。音樂是很典型的例子,一個一個獨立的音符連接起來,能成為感人的旋律。現代劇場很懂得利用這種心理,充分調動多媒體手段。崑劇在這方面做得很出色。

戲曲都重唱,唱要有詞。崑曲唱的是套曲,一曲接一曲,唱詞最講究,沿襲長短句的宋詞,屬於「詞句體」。每一曲的唱詞於是就是一闕完整的詞,文學性很強。相對之下,京劇、粵劇唱的板腔,唱詞屬於「偶句體」,多七字句、十字句,雖分上下句而沒有很嚴格的限制。崑曲的伴奏音樂因此很少過門,而京曲粵曲都有大量音樂過門。

崑劇又重視舞蹈和身段,逢歌必舞,要求詞到、樂到、舞到,三者嚴密配合,這也是它伴奏過門少的原因。它的舞不是跳躍騰越的舞,而是輕歌漫舞的舞,歌者不會站着、坐着「齋唱」,而必須有講究的形體動作配合,以收視聽之娛效果。相對之下,京劇、粵劇雖然也有做手、身段,但簡單得多了。梅蘭芳當年打出名堂,主要是靠向崑劇學習了歌舞合一。不久前看過斐艷玲的京劇《翠屏山》和粵劇《李後主》,印象仍然鮮明,相對之下,兩者顯然都缺少了《西廂記》予人的綜合的美感。

兩者比較,似乎一個較傾向於刺激情緒,一個較傾向於牽動情感。

在心理學上,情緒與情感不一樣。情緒比較表面、顯淺,傾向於即時的生理反應和滿足,得到的是快感;情感較深沉、內歛、持久,傾向於心理和社會性需求的滿足,產生的是美感。

訴諸挑動情緒的文化,最極至的是流行音樂,它例必有強烈的敲擊樂節奏,如果看現場演唱,還必有迷幻閃爍的燈光,一切都為刺激人的本能反應,聽眾的情緒一下就會被調動起來。歌者唱的是什麼詞通常可以不理,歌詞內容與歌者的表情往往分離,只有在表演憤懣、怨恨、苦悶、渴求等負面心理時表裡一致。「紅歌」也被唱成「樂與怒」風格,一點不必出奇。

崑曲產生在城市裡,雖然道白裡不乏俚俗語言,但仍以文人為主要對象。京劇粵劇的觀眾面都擴闊了,採納的音樂曲牌來自四面八方,表演手段也多多益善,把武術、雜耍、百戲包攬其中,以博彩聲。伴奏樂器(京胡、高胡)高亢,大鑼大鼓不斷,也顯示追求對情緒挑撥。喝彩聲果然不少,但相對於崑劇,層次就不同了。

崑曲崑劇如今已屬於相當少數人雅好的藝術。是堅持陽春白雪、曲高和寡,還是也得搞點下里巴人的噱頭以救亡,崑劇藝術圈裡人看來也把持不定。《西廂記》裡,張生見鶯鶯拂袖下場而追上去,同時用普通話冒出一句:「喂!是你叫我來的!」令人以為梁醒波在「爆肚」。紅娘慫恿張生大膽追求鶯鶯時,竟然說到「……寬衣解帶,搞定!」這都反映了心理不平衡。

《王西廂》劇本裡描寫鶯鶯與張生之西廂幽會,有頗大膽的文字刻劃。崑劇不但通過張生之口照唱不誤,還真有鶯鶯的寬衣解帶,脫了幾重羅衣,最後還以一床中間繡上鮮艷紅牡丹的雪白大被同眠。這惹來大陸媒體「《西廂記》上演『床戲』」的譁然。這樣的編排是否「別有用心」,也是令人疑惑的。

(看崑劇《西廂記》五之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