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出門,零錢包是必定要帶的,乘船坐車都要用硬幣零錢。有了八達通後,如今所有交通工具都可以不花零錢買票,到便利店、超市也可以「嘟一嘟」,使用零錢的機會就更少了。於是,零錢包慢慢不重要,不知打什麼時候起,上街索性不帶備了,圖個輕便。
但後來,我又提醒自己,還得帶備才行,尤其是周末上街。這是在一再遇到賣旗而掏不出零錢來之後得出的教訓。可是上星期六,又忘記了。
賣旗可能不是香港獨有的籌款活動,很可能是英國那邊傳過來的。這做法在香港行之多年,看來頗受要籌募經費的慈善或公益社會團歡迎,到近年,獲政府批准進行賣旗籌款的團體越來越多。以前,賣旗只在星期六進行;現在,星期三也有賣旗。賣旗的範圍也不再全港化,而是分區進行,以讓更多團體可以同一天分開籌款。以前賣旗賣的真是一支郵票大小的紙旗,「旗竿」是一根別針,讓人別在衣襟上;如今賣的其實只是一枚貼紙,成本更輕。
一年百餘個賣旗日早已不足分配,合資格籌款的團體若要賣旗,就要在每年的規定日期內申請,然後有機會獲邀出席一年一次的抽籤儀式,決定各團體選擇賣旗日期的優先次序,最後定出一年內各團體的賣旗名單和日期。
對於投下個零錢買一支「旗」,絕大部分人都是糊里糊塗的,根本不會理會支持的是哪一個機構。買下的就像個通行證,保證當天一路暢通無阻──不過有時跨區就無效了。即使確曾發生過有人冒充賣旗騙財的事,也不會有人去驗證賣旗團體是不是真的得到了政府批准。畢竟,花的不過是個小小的零錢。
可是,遇上有人背着錢箱(經常是透明的)攔途要你捐錢時,你就不得不謹慎了。這樣的事情好像也增多了,勸捐的常常是長者,有時是殘疾人士,偶爾也有學生模樣的年輕人。這樣的募捐會先設一個攤,樹起橫額,有時還有廣播,再由一群應當是義工的人向途人勸捐。我下班時經過一個地鐵站口,大概一個月總有一天會有這樣的募捐進行。老實說,我從來沒有作過這樣的捐款,也極少見到有人拿錢塞進錢箱去。如有例外的,就是遇上很知名的機構,如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聯合國世界兒童基金會之類的募捐,或者在剛發生了什麼特大天災之後。我看,大家會同我一樣,不會在匆匆中停下步來,聽聽、看看這是個什麼機構,了解是什麼性質的捐款,然後決定是不是值得捐錢。
募捐也會用賣物形式進行,賣的都是小飾物、小玩偶之類,勸賣的常常是殘疾人。同樣,也鮮有人問津。
我對這樣的籌款方式是否真正有效深有懷疑,發動那麼多人,實際的效益有多大?即使不必為這些義工支付人工,讓他做沒有效益工作也是對人力的浪費,總不能以義工都重在參與去開脫吧?
曾見過有人在網上給各個較大型慈善團體的籌款效率作出評比,對比各團體所籌善款與行政開支,然後予以評分評級。評比顯示,一些很有名氣的慈善機構聲勢浩大的籌款活動其實成效輕微。有機構提出抗議,指評比沒有足夠的數據支持。這些評比有多大可信性一時難以搞清楚,但已足夠讓人對街頭籌款增加戒心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