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8日 星期二

學好中文之難與易

上一篇文章招來三位網友留言,從不同角度談到中文學習的問題。在社會上普遍覺得中文不受重視的時候,這小小的反應又折射出,中文在香港還是有人看重的。

語言是為了溝通而出現,如果沒有溝通的需要,一定不會產生語言。不但是人,其他生物,為了生存、繁衍而需要溝通,也會產生出自己的「語言」來。人更進步的是,除了發聲的語言,還有不發聲的文字,使溝通更有效率。

隨着科技高速發展,人的溝通日益方便了。近年科技發展最突飛猛進的,正是通訊科技。在這發展中,文字的地位卻顯然下降,聲音、圖像發揮了更大功效。文字需要使用的時候,往往被壓縮到最低限度,成為短訊、微博。像這裡寫的「千字文」,已一再被朋友投訴說太長了,傷神花眼力(也不便在辦公室「偷雞」打開來看)。

可能是個人習慣吧,下筆一鋪開就難以收拾,不易立即把思路收回來(短文其實有難寫之處,要開門見山,容不得起承轉合)。不容否認的是,文字有自己的特殊功能和魅力,不是其他溝通方法可以代替的,尤其是在刺激讀者的聯想能力方面。以前讀小說,對插圖總是又愛又恨。愛是因為也喜愛繪畫,恨是因為它窒息了想像空間。你說,畫出來的黃蓉、小龍女的容貌丰神,怎麼可能及得上你腦海中的朦朧幻像?

不過我認為,文字的地位永遠不會被取代。人的最大能耐是思維能力,人雖然有形象思維,在藝術創作上,這有時還佔主要地位;可是思維最大的功效是在思辨上,這得靠語言,而文字是精純化的語言。事物總是循環發展的。如今,文字好像不吃香了,人們不以寫出好文字、文章為貴。但到了將來某個階段,情況可能逆轉。這樣的逆轉,仔細想想就會發覺並不陌生,生活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不乏這樣的例子。

日前偶然讀到林燕妮一段文字,說到與一位定居海外的兒時好友約定,要定時通訊,不用電話、電郵,而是寫信,而且不得用英文,要一筆一劃地用中文魚雁往還。你想想,若有知己千里迢迢寫來這樣一封信,捧在手上,如親手澤,會是怎麼個感受?這就是對文字渴求的逆轉。

至於怎樣才能學好中文,我覺得首要是多看。但只看不寫不成,誰都知道吃遍天下的美食家不一定就是廚藝高手。寫了,反複看,反複改,當有進步。若能有人指點、修改,就最好了。若在傳媒機構做事,遇上個好編輯,就是萬幸。不過從閱報可以知道,如今這太難了。今天讀到這樣一個標題:夫電鑽傷背 妻被捕。你能明白發生了什麼事情嗎?你的文章絕對無法經過這樣的編輯之手而更上層樓。

一位朋友在某大文化機構工作,每年都要給新同事開中文寫作班。他最初很認真地講講寫作之道,後來改用了最「笨」的方法,就是讓同事交來作文,逐篇修改,然後講解。因為他相信這些同事從讀書到就業,從來沒有人這樣給他們改寫作文,並且得到提點。老師、編輯都是改改錯別字就算了。我就見過對記者的稿連一個標點符號都不動一下的編輯。

我問朋友作用大嗎?他說不知道,反正你絕對無法用幾個小時的課,讓自小就讀寫中文而寫不出樣像文章的人,一下子妙筆生花。

不過話得說過來,對喜歡寫作的人,現在的條件比以前優越得多了,可以參考、學習的材料比比皆是,而且就在指邊,唾手可得,就看你肯不肯花時間去用功。廣義地說,中文是我們的母語,很多知識不必刻意去學就懂了,要學好它總不會比學一門外語難。至於要寫出好文章,卻不是「中文好」便可以了的,因為「功夫在詩外」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