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李後主以詞勝,開一代詞風。可是作為君主,實在乏善足陳。他獲千古傳誦的作品,主要是亡國後被押到汴京的創作。如果一個寫李後主的作品,主要寫他自宋軍壓境至「去國歸降」的遭遇,即使加上他與小周后之間纏綿情愛作點綴,也必讓人覺得寫不出這位以「千古詞帝」為人尊敬的人物的真正神髓。
去看粵劇《李後主》後感到失望,這是主要原因。
這部稱為「新繹本」的粵劇很受重視,是第二屆「中國戲曲節」的委約作品,由香港舞台戲劇大師級人物毛俊輝執導,作為戲曲節的開鑼大戲,在香港文化中心連演三天。
被稱為新繹本,是因為這最初是任白為拍電影編寫的,後來由著名粵劇編劇家葉紹德改編成舞台版本;如今,毛俊輝又作新的演繹,是為「經典的再造」。毛俊輝在場刊上的「導演的話」中說,這樣的「再造」要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劇本,二是表演,三是製作。
我看了四日一場,得到印象是,製作最成功,表演其次,劇本再次。
製作成功是可以預期的,有毛俊輝在話劇舞台的豐富經驗,可以給粵劇輸入大量新理念、新手法,使它更符合現代人的欣賞習慣。這次演出,從布景、服裝、燈光到戲劇節奏,都一新耳目,減少了傳統粵劇的拖沓,和追求金碧輝煌的「娘」氣。
表演方面,卻無法擺脫目前香港難以組成一個完整職業水平粵劇班子的缺陷,普遍是男角優於女角。對比任白時代,差距就更明顯了。
我沒有看過原本《李後主》,可以估計的是,劇本已作過大幅刪減,以求加快節奏,使全劇能在兩個半小時內完成。只是,重在寫去國歸降及與小周后之情這主幹改不了,於是就難以讓人感動。
以全劇高潮的「去國歸降」(第六場;全劇六場,加序幕和尾聲)為例,小周后共臣民與李煜對唱,你一句「你那怕受人氣熖……要國事為重,效勾踐當年」;李煜答一句「復國之事談何容易」;你一句「商女也知亡國恨,臣民豈讓伯夷廉」;李煜答一句「千里長江皆渡馬,十年養士少忠賢,況宋主英武勝夫差,自怕無能師勾踐」;你唱一句「一夫振臂千夫應,同心協力復山川」;李煜答一句「又怕天教心願與心違,未許乾坤重扭轉」。
這個李煜比阿斗還阿斗,讓你要多洩氣有多洩氣。這其實就是李煜之本性。他本無心無意治國,只有心於書畫詩詞,歸隱山林。史稱李煜「為人仁孝,善屬文,工書畫」,「性驕侈,好聲色」,「不恤政事」,「非人主才」。
儘管劇本中一筆帶過地寫他「御駕親征」,又不忍百姓塗炭,但要讓觀眾同情他則很難。「去國歸降」一場因而無法營造成戲劇高潮。臣民之情激越慷慨,而李煜之情悽清萎靡,也使人無所適從,不知該情歸何處。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詞此前以艷情為主,至此變為傾吐身世家國之情,開一代詞風。可惜《李後主》對李煜人生中爆發出生命光華的這一頁根本沒有觸及,寫去國歸降之後的短短尾聲交代李煜之死,也照顧無從。對喜愛李煜詞的觀眾,這是很大的失落。
任白之《李後主》遠不及兩人的其他經典劇目受人喜愛,想來與此有關吧?
趙翼有詩:
回覆刪除國家不幸詩家幸, 賦到滄桑句便工.
正是。所以杜甫有言「文章憎命達」也。
回覆刪除http://www.youtube.com/watch?v=altlyIvh4ro
回覆刪除http://www.youtube.com/watch?v=1CM2sKLnjyw
看感覺與龍南有分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