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俄羅斯合唱團精采的無伴奏合唱

香港很難聽到出色的合唱,所以一知道俄羅斯國家交響合唱團演出的消息便買票了。我是臨演出前幾天,才從康文署的電子雜誌中知道這個演出的,去買的荃灣大會堂一場的票已差不多爆滿了,要坐到樓上。現場所見,「全院滿座」。

這個遠道而來的合唱團只演出兩場,第一場在元朗劇院,第二場在荃灣。荃灣的一場的演出時間很奇怪,是上星期六(25日)下午四點。個別很賣座的演出,偶爾會開日場,但也不會安排在四點。不知道是不是照顧人們好聽完音樂會好去吃「聖誕大餐」?

香港不是沒有合唱,合唱團挺多,都是學校、社團組識的,屬業餘性質。一些教學的歌唱家也會把學生組成合唱團,水準較高,但也屬業餘。這些合唱團都有個通病,就是聲部不平衡,都是陰盛陽衰,男聲薄弱。業餘合唱團的發聲技巧已難有保證,加上低音不足,就更難有好表現了。所以在香港,很難聽到精采的合唱音樂會。

俄羅斯國家交響合唱團這樣的演出就很罕見了。我並不了解這個合唱團,看了介紹才知道,這是一九九一年才成立的團體,是華勒維.浦利晏斯基(Valery Polyyanskiy)出掌俄羅斯國家交響團後才建立起來的,因為這位藝術總監兼總指揮喜愛合唱、也熟悉合唱藝術。這次訪港擔任指揮的就是他。

合唱團共46人,24男,22女,男聲的比女聲還多,其中男低音分兩部,第一男低音八人,第二男低音二人。這使聲音不論強弱都得到非常渾厚的承托,效果在樂曲結尾的漸弱時最顯著,聲音可以從p,到pp,再到 ppp 漸弱下去,而餘音裊裊清晰,像乘着由純淨低音構成的氣氈在空氣中飄浮。閉上眼睛,你以為在聽管弦樂隊。

合唱團的聲音非常豐厚、多變,變化幅度很大,而無論在什麼的強度下,都保持音色統一。他們來自極寒的地方,但音色讓人感到溫暖。合唱團似乎特別擅長唱宗教歌曲,在悠長、緩和而保持收斂之中營造出很虔誠的氣氛。如果加上較輕快的聖誕歌曲,宗教樂曲佔了大半場。不過這種樂曲的風格比較類同,接連聽上十幾首,對於非信徒的我有點吃不消了。這直到最後的「聖誕頌歌」才有點改變,最後一組「俄羅斯民歌」的變化又更大一些。

最後唱出的《卡林卡》最為人熟悉,其中有男高音的領唱,把全場聽眾的情緒都調動起來。安歌並沒有繼續把人們的情緒再提升上去,反而唱了一首低緩柔美的歌曲,讓觀眾全然冷靜下來,把音樂會結束在一個綿長的弱音上。這可能是浦利晏斯基最想讓聽眾對合唱團留下的印象吧?

還值得一提的是,全場除了那組「聖誕頌歌」有鋼琴伴奏,唱的都是無伴奏合唱。這是最考驗合唱水平的合唱形式。可能受到外國一些無伴奏合唱隊的激發,無伴奏合唱近年在香港掀起了一個小小的熱潮,個別流行歌手也找來無伴合唱小組合作演唱。還看到一些無伴奏合唱愛好者舉辦音樂會。

人聲其實是一件很好的樂器,幾個志同道合的人兩手空空走到一起就可以以人聲「jam 歌」,是很愜意的事,這比跟着歌星唱唱流行曲,有意思得多了。當然,技術上也更有挑戰性。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