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瀟灑東坡》,若有所失

喜愛中國古典詩詞、文化的人,大抵都會喜愛蘇東坡,他是中國古代文人中最全才的人物之一,詩詞、散文、書法、繪畫都能在中國歷來多如繁星的大家中脫穎而出。他的人格、人品,也讓人傾慕,在跌宕的一生中,無論得意失意,都留下可敬可佩的事蹟、創作。不管你從哪一個側面去看蘇東坡,都必有所穫,必有可觀。

不過也可能是這樣,你很難掌握蘇東坡,你面對的宛似大象無形,不知從何入手。

上星期五去看了香港舞蹈團的舞劇《瀟灑東坡》之後,在愉悅之餘,卻是總覺得若有所失,想來想去,可能就是因為他是「無形」之「大象」之故。

看到《瀟灑東坡》的消息,就起了觀賞之興,可是未敢貿然買票,為的是怕重蹈去看他們的《帝女花》的覆轍。《帝女花》的後現代演繹,給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了。我先看了幕後創作班子是些什麼人,知道參與編劇的有北京師範大學的文學院教授康震,作曲的有胡琴協奏曲《清明上河圖》的史志有,這才放心了。

《瀟灑東坡》寫的其實是蘇東坡的一生,由他出川入仕寫起,直到他從放逐中被召回、在途中去世,共分六場,外加序幕和尾聲。可是你可以想像,即使有這麼多分場,要想概括蘇東坡波瀾壯闊而坎坷多難的一生,仍然十分不易,何況這是主要靠肢體動作去演繹的舞劇?

編導為補舞蹈過於抽象之不足,動用了其他藝術手段,在音樂伴奏中加入了朗誦和歌唱,在燈光上加入了書法,通過視與聽,讓蘇東坡一些名篇在劇場氣氛下予觀眾新鮮的衝擊,效果都很好。序幕中,「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涼秋」兩句,幾番重複地以四川話富音樂感地吟誦出來,立即就抓住了觀眾的情緒。到第五場《瀟灑處.酒興》,正當我覺得該有《赤壁懷古》的朗誦時,「大江東去」果然響起來了,很能把情緒推上去。只是下半闕「遙想公瑾當年」起改為女聲合唱,情緒就鬆馳下來了。

背幕峭壁與樹影組合變化,簡單而能配合劇情轉變;服裝雅淡,是台灣創作人的風格和傑作。

舞蹈本身反為看不到很突出的表現。香港舞蹈團的主要舞者都已是內地各專業院校的精英,技巧一流;群舞演員也逾見人手整齊了。相信是,編導想得出的,舞者都可以跳得出,最受考驗的可能是編舞水平了。最驚喜的,是第六場《游奇絕.北望》中戴面具的幽靈群舞,那些都是很有特色的「中國鬼」,不特別嚇人,而似游離的魂魄。

全劇從蘇東坡兄弟少年時寫起,而重在中老年之後,這就使看來都很年輕的舞蹈員以至編舞都受到重大考驗。蘇東坡的扮相、從容貌到形體就都缺乏說服力。

蘇東坡的一生令人慨嘆,北返而殞命途中更令人扼腕。不過這樣寫實地黯淡作結,卻有「瀟灑」不起來的感覺。饒宗頤教授曾與池田大作對話說到蘇東坡:「我最佩服東坡的地方,就是他凡事皆主張向上,無論他面對如何的艱苦,他都維持着向上的精神…… 他這種向上的人生觀是來自佛教的精神。在向上這條道路上,我都是學習東坡的。」這樣的東坡,更加瀟灑。

有位也敬慕蘇東坡的朋友沒有去看《瀟灑東坡》,聽說,是因為不想對蘇東坡的印象受到不好影響之故。他的擔心看來不無道理。

2 則留言:

  1.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2. 您好,很高興上星期五演出後,透過朋友與您認識,雖然只是聊聊數句,但蘇東坡畢竟是中國文化的圖騰,那怕素昧平生,也可以東坡為題,拉近彼此的距離。

    我對舞蹈是外行人,這次因東坡的緣故才第一次觀賞香港舞蹈團的表演,也許也因為東坡的緣故,所以被舞蹈所感動。

    很認同饒宗頤教授所說,東坡一直維持着向上的精神。東坡之所以深受後人的熱愛,是因為他在厄運之中,沒有全然消沉下去,仍能看到人間有情、天地有光。他的詩文,如同他筆下的明月意象,在黑夜之中,光照千百年,一直溫暖我們後人的心。

    也草就了一篇觀後感,與您分享
    http://whosangel.blogspot.com/2010/12/blog-post_10.html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