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解密一定符合公眾利益嗎?

世界上的事情,都要有個度,就是不管多好的事,一旦過了頭,就變成壞事了。

以清潔為例。現代社會裡大家都講清潔,大人對小孩自小就這麼教導。可是清潔一旦成癖,就不那麼好了。潔癖的人乾淨過了頭,不但難與人相處,對自己也未必好,對病菌的抵抗力可能反而差了。所以傳統智慧有「水至清則無魚」之告誡。

涉乎衛生的清潔不可以過了度,政治上的清潔也不可以。說到「政治潔癖」,最突出的可能是台灣的馬英九了。這位主要靠個人形象──從外觀到操守──獲得高分而上台的政治人物,兩年裡民望插水直下,評論比較一致的看法,是認為他過分珍惜自己的形象,以至到了有「政治潔癖」的程度了,結果是優柔寡斷,無所作為。他可以說是史家所批評的「清流誤國」的典型,為人清高廉正自然很好,可以放到政壇上,未必能出政績,因為太超脫出群而脫離實際了。

又如,大家都反對黑箱作業,希望加強公共事務的透明度已成為社會的共同訴求,這無可厚非。可是一旦把所有事情都公諸光天化日之下,又是否符合公眾利益?最近「維基解密」把數以十萬計的美國秘密文件向全世界公開,就應當引起這樣思考。

「維基解密」三年前成立之初,矛頭直指中國,因為中國被指最不透明,「解密」則可以促進中國民主化云。可是發展下去,美國才是最大的受害者。這次解密的幾十萬份文件都來自美國。牽涉面就不限於美國了,其中很多是外交文件,是外交人員與各國官員打交道的紀錄和報告。

理論上、主觀上,凡屬關乎公眾利益的事情,都該公諸於眾,這樣,利害攸關的公眾才不會被出賣了。只是在執行中,特別是在外交上,這絕難做得到。外交官員在表面上一定把以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可是在幕後,為了取得共識,就要盡可以互相交底,坦陳利害,以求互相讓步。外交其實是最講究妥協藝術的領域,要避免強硬對抗,一定要妥協。這時,必得說得明了直白。這樣的話一定不可以「出街」,否則從內到外都可能發生軒然大波。這些話常常都會由雙方人員事後記下,上報歸檔,列為機密,秘而不宣。「維基解密」爆出的,很多是這樣的紀錄。

這些做法是各方都認可的,可以說是「潛規則」。事實上,這樣的「潛規則」有利於解決問題。最近的中日釣魚台糾紛、還在持續的兩韓軍事緊張,都要靠這樣的幕後商議來消弭。如果這些事情都只能在傳媒、公眾的監視下談判解決,等於叫各方只能說冠冕堂皇的話,事情於是就只好膠着,甚至惡化了。

因此可以說,符合「潛規則」的不透明其實符合公眾利益;都透明了,大家都不敢推開天窗說亮話,彼此就只好靠瞎猜了。更壞的可能是,有關方面將計就計,把「維基解密」為我所用,故意給「維基解密」發放「流料」(虛假情報),以假亂真,來個虛者實之,實者虛之。這並不一定是為針對「維基解密」,而是為了達到迷惑、挑撥對手、敵方的目的。誰敢說這次來自美國的幾十萬份文件都是真的?

「維基解密」的創辦人阿桑奇已成為傳媒的英雄,可是公眾真正需要這樣的英雄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