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件小事,想起來就發笑。
是緣有位叫 Prudence 的朋友路過留言了,說是因為搜尋「寒江釣雪」而到來的,並因而開始定期造訪。來了稀客,自然高興,連忙謝過了,並言「這裡是個清靜的角落,偶爾一聲迴響,有『鳥鳴山更幽』之效」。
可是真諷刺,這「清靜」立即就打破了,後面同一個晚上就給人貼上了七個來勢汹汹的留言,用的都是罵街語言,有些是我根本看不明白的。我第二天看到時,有點暈頭轉向,不明所以,百思不得其解。那天是星期六,花了點時間,才終於弄明白發生了什麼事情。這多得 Google 博客網頁Blogger 近幾個月才提供的「統計資料」新工具。
這個工具很有意思,現在我每天都看一下,了解了解新情況。它有讀者人數的統計,現在左欄見到的統計數字,就是我選用了而出現的。從中,我可以知道每天、每小時、甚至「現在」有多少讀者在看「筆下留情」。數字不多,每天就一百餘人,有時會接近二百。統計始於七月,所以累計數字至今是一萬八千餘。它還顯示不同來源地的讀者各有多少,香港自然為主,其次是台灣、美國,接着,以這幾個月的統計,是中國(翻牆出來的)、澳洲、澳門、加拿大、馬來西亞、日本、俄羅斯。有時,會忽然發現一些很陌生的地方也有讀者捧場,例如南非、比利時之類,最驚奇的是,有一天竟然有30人來自拉脫維亞。
它又有閱讀文章的統計(可能以經搜尋直接擊入閱讀的文章計算,而不計算直接進入首頁的閱讀),和所轉介網站的資料。左欄見到「熱門文章」是以一個月的統計排列的,從中,可以見到讀者通過關鍵字搜尋的熱點。有些文章是很久以前寫下的,可是一直有人通過關鍵字搜尋到來閱讀,Prudence 就是因為搜尋「寒江釣雪」到來的。又例如,《呂培原儒雅怡人的樂風》一文是年前寫的了,卻是一直有人尋查到來閱讀。早幾天與幾位朋友聊天,一位朋友也在網上讀到友人傳來的這篇文章,只是不知作者是誰。
再說那件可笑的事情。發現有人來勢汹汹留言那天,我也發現讀者量急升,達到三百多人,而「熱門文章」一欄的頭一位忽然是「空降」的《我興幸自己不是八十後》。很顯然,點擊量急升是這篇文章帶來的。我最初以為,或者是哪位通識科老師叫學生閱讀所致。可是按時的讀者量統計圖表顯示,半夜一兩點時出現了非常不尋常的高峰值,這不是中學生一起做功課的時刻。「轉介網站」果然顯示,轉介熱點是香港的「高登討論區」,那裡三更半夜最熱鬧。
擊入一看,真相大白了。原來有「樓主」把這裡兩篇關於「八十後」的文章上載到了討論區讓人評議,下面於是接連有人開罵,時下網上年輕人所用的粗言穢語盡出。
我從來沒有興趣到這樣的討論區去看,更不要說參與「討論」了,因為相信這決不是真正理性討論的地方。進去一下,耐着性子看了幾十個留言,算是見識了香港「憤青」的一面。看來,他們沒有看懂我說的話,而他們很多話也是我不懂、難以理解的。
我一向反對使用標籤,因為標籤都流於粗疏失實,所謂「八十後」就是傳媒為圖自己方便而製造的標籤的。寫那兩篇文章時,一時順着潮流縱筆,竟然就埋下了地雷了。想過把那些留言刪掉,後來覺得,立此存照也不壞,就由它留着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