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憑常識看「申亞」

日前談到風水時說過,風水中很多是生活常識。這並無貶低這門學問的意思,而是指出生活常識的重要性。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有學識,冇常識。這是針對一些雖然拿了高等學歷,可是因為課外書讀得少、生活閱歷更少的人而說的。

一個地方富裕、繁榮、走向現代化了,標誌之一是人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李小龍、成龍都有句口頭禪:我讀書讀得少。這裡「讀書」兩個字,今昔有不同理解,過去主要是指入學讀書;讀書讀得少就是學歷低,可能連小學都無法讀完。今天,如果有年輕人說這話,聽者會很困惑,捉摸不到真正意思。以香港來說,12年免費教育可以保證適齡年輕人讀完中學。我聽到這話,寧肯相信是指讀課外書讀得少,涉獵不廣。這樣人,再加上閱歷少,欠常識是常見的事。

可是這現象不限於年輕人,很多議員也一樣。

舉個例,家裡要辦喜慶事、要來貴客了,該清潔一番,還刻意布置一下,添點什麼,甚至還可能來個大裝修,讓家居上下煥然一新。這不是很自然的事嗎?如果不是要辦喜事,不是要來貴客,很多事情自然就省了,將就將就過去。家裡因為辦喜事,花點錢,但享有新環境、新設施,也屬好事。這是誰都接受的,當然花錢要量力而為。這樣做事合情合理,懂得這樣處事,也屬常識。

擴大而言,把這看作辦亞運,也是一樣的。如果辦亞運,自然要增加投資、增添設施;不辦了,就可以省下來。常態與非常態的辦事,一定不一樣。這是憑常識就可以理解的。可是我們的議員拒絕這樣理解。因為申亞的非常態需要而花錢,他說是浪費;按常態而不花錢嗎,又說你不肯滿足市民的正常體育需要。

舉辦亞運、奧運、世博這樣的盛事,真實效益有多大,很難準確計算。盛事的漣漪效應可以漫延很廣、很深。東京奧運、漢城奧運的成功舉行,都同日本、韓國整個國家的經濟起飛相提並論。北京奧運對北京和整個中國所起的推動,有形的無形的,都讓人感覺到還在起作用。

上海世博也一樣。一個未必恰當的證據,是這裡不斷有讀者通過搜尋,點擊閱讀《往上海,自由行遊世博》一文(其實只是赴上海前的預告)。年末假期快到,要去上海自由行的人多起來,點擊更多,以致這篇文章在一個月「熱門文章」排行榜中冒升起來。這相信多少屬於世博效應,至今可以感覺到。

據報載,上海財經大學世博經濟研究院院長陳信康說,世博的實際收益超過他當初的預期。據歐陽五分析,世博更重要的作用,是加快了上海的城市建設,完善了基建 ,建成了城域交通樞紐,改善了投資和生活環境,增強了城市競爭力。因此有分析說:「(上海)世博會的收益是不能用其成本投入來衡量的,它將體現在未來幾十年中國的發展當中。」

廣州亞運有很多做法為人詬病,一些擾民措施匪夷所思。可是它對廣州基建改善的推動之大,足以與上海世博相比。單是地鐵擴展之快就令人瞠目了。

孔明懂得「借東風」,一個地方的領袖也要懂得「借東風」,這就不僅要有常識了。無奈的是,我們很多該扮演領袖角色的人物連常識都欠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