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這樣一個比較:美國派駐一名美軍到阿富汗一年所花的錢,足以在阿富汗建20家學校。
那麼,在阿富汗的美軍有多少?我google了一下,從維基看到的數字,是95 000人。
不必查找軍費的絕對數字,這也足以令你倒抽一口冷氣,而如果你是美國納稅人,你該脊背冰涼了。
以上比較是從《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克里斯托弗(Nicholas D. Kristof) 的文章上讀到的。克里斯托弗一直批評美國窮兵黷武,七月時寫過一篇《派一個士兵還是建20家學校》,日前又寫了一篇《巨大(軍事)禁忌》(The Big(Military) Taboo),都對奧巴馬的軍事政策大施撻伐。
奧巴馬憑「改變」的口句上台,不單讓美國人興奮,也讓全世界不值布什政府唯我獨尊、獨斷獨行所為的人有所憧憬,以致諾貝爾獎委員會幾乎不假思索就給他頒了個和平獎。「和平」麼?奧巴馬如今提出增加軍事預算,花在飛機大炮上的錢,比布什最窮兵贖武的年頭還多6.1%。
克里斯托弗的文章還列舉了以下事實:
──美國的軍費差不多相當於所有其他國家的總和;
──美國約有650個海外軍事基地,很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建立的;
──美國擁有閱覽「高度機密」情報特權的人,比華盛頓特區人口多一半;
──美國今年花在阿富汗戰爭的錢,多過美國革命戰爭、1812戰爭、墨西哥-美國戰爭、南北內戰、西班牙-美國戰爭軍費的總和;
──美國在伊拉克、阿富汗戰爭的軍費,多過美國過往任何戰爭的軍費,僅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克里斯托弗認為,美國不是不要強大的軍力,但得適度,要與外交均衡。他指出,美國的外交力量相對薄弱,一個事實是,國務院(美國的外交部)駐外人員數量還不及美軍軍樂隊的人數。
可以說,美國已被既得利益集團綑綁在戰車上,而坐在戰車司機位上的卻不是奧巴馬。公平地說,誰當上美國總統,都難以改變美國不斷擴軍的路線。曾是職業軍人的波士頓大學教授 Andrew Bacevich 指出:「共和黨人認為擂響戰鼓就能贏得選票,民主黨人則認為若不敲鐘示警,就會流失選票。」結果沒有兩樣。他最近出版了《華盛頓規則:美國走向恆久戰爭之路》(Washington Rules: American’s Path to Permanent War)。
另一個失衡,是美國的文教。美國的 College Board 發表的報告警告:美國年輕人口中有學位人口的比例過去世界第一,如今已跌到第12位了。
英國的保羅.肯尼迪(Paul Kennedy)教授寫過一本名著《大國的興衰》(The Rise and Fall of Great Powers),檢討了西方文明興起以來各個大國從崛起到衰落的規律,指出它們都是因為窮兵黷武以致最後給自己的軍費壓跨的。
廿一世紀的頭一個十年快結束,從這十年的表現看來,美國也在不由自主地繼續朝這條死胡同走下去,無法擺脫上個世紀以來的巨大慣性。美國因為害怕崛起的中國也必富國然後強兵,最近把三個航空武艦戰鬥群調到太平洋示威來了。中國也會這麼蠢嗎?央視年前拍了一套電視政論片集《大國的崛起》,其實就是以史為鑑,貫穿着保羅.肯尼迪教授的觀點。
**
參考閱讀:
http://www.nytimes.com/2010/12/26/opinion/26kristof.html?scp=1&sq=military%20taboo&st=cse
http://www.nytimes.com/2010/07/29/opinion/29kristof.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