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春霧中的馬拉松

逢萊何處?

早上起來幾個小時,挺忙碌。晨操、看「世紀大講堂」、往天台奔上奔下拍照、還揮毫寫字。


字是為一個音樂會寫的:泰山頌。朋友原來要求寫的標題是七個字,我認為在海報上,七個字太多了,一下子看不清楚;題目要醒目,越短越好,一瞥就知道了,建議寫成「泰山頌」。朋友也接受,於是橫直各寫一款。

迷霧裡,目標未改

拍照,是「只緣春霧又重來」。起來到陽台一看,海面上一層春霧如絲似棉,正自東漫進維港,連忙拿出照相機到天台,卻怎料只幾分鐘的時間,雲已消,霧也散了。但這才醒覺,今天是「香港馬拉松」舉行的日子,俯瞰東區走廊、維園,人頭攅動。

「香港馬拉松」的舉辦,我作為旁觀者,覺得頗為成功。在香港,沒有一項運動可以吸引這麼多人參加,其中還有不少是國際級運動員。今年的參加人數據說再創新紀錄,有六萬多人。每次看到比賽起步時的景象,我都有嘆為觀止的感覺,真有要參與其盛的衝動。

日前看到一位常到外國參加馬拉松比賽的專業跑手的文章,才知道我不過是外行看熱鬧,而內行看門道,就指出「香港馬拉松」有不少不足之處。
「香港馬拉松」終點

一是跑道設計問題。要設計一條42.195公里的路線,並不只是長度恰可便可以,還要考慮其他問題。最好盡量走平路,少走坡道,讓跑手可以較易出好成績。馬拉松的一個特點,是沒有世界紀錄,只有世界最好成績,因為每條馬拉松跑道都不同,有難有易,成績沒有可比性。香港的跑道以起伏大、坡道大、彎道多著稱,要上大橋、穿海底,落差很大,不少國際跑手視之為畏途。

二是氣氛不足。很多城市的馬拉松都是當地大事,因為可以增加城市的國際知名度,當地政府會為之大張旗鼓,盡量給予方便,期望借此推廣旅遊。市民也視之為節慶,空群而出,夾道歡迎。這當然是運動員最喜聞樂見的。不過香港很難見到這樣的盛況。

原因是線路和時間安排。為了把對交通的影響減至最小,路線要盡量走人少車少的道路,時間越早越好,「天未光」起跑。誇張的說,十公里跑的如果跑得快,跑完去飲茶,茶樓還未開門。這樣,即使路線經過繁忙路段,例如彌敦道,路邊也不會有多少人。
十公里散步者由「鐵馬」「押送」離開東區走廊

年齡較年長的,可能會懷念起以前的環島步行比賽來了。這大概是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體育盛事,繞港島步行一周。選手繞南區從西面回到市區時,正值傍晚,沿途都有市民歡呼鼓掌,很有氣氛。

八時半左古從天台俯瞰維園,人如蟻聚,有如年宵花市。而東區走廊上,封鎖交通的西行線,參加十公里跑的選手陸續回來,但差不多都像在散步,跑的沒有幾個。再看維園,回到終點的選手都跑着衝線。大概,誰都想在這個時候作個跑步而不是散步的樣子吧。

春霧瞬息萬變。寫完字到陽台一看,九龍那邊的大樓,又掩映在雲霧之中了,連忙又上天台拍照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