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7日 星期三

小家庭:奢侈的理想

初三「赤口」,天寒地凍,窩在家裡看書, 讀到「家」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變化歷程。這正好為這裡的上一篇文字作了補充。

讀的是《漢字五千年》,這是八集同名人文紀綠片的解說文本與畫面的合集。這與其說講的漢字演變史,不如說講的是中華文化的演變史,漢字不過為觀眾或讀者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視角。片集是配合中國在世界各地開設了三百多個孔字學院而拍攝的,動員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訪問的學者不僅是中國的,還有世界各地的漢學家。漢字因此又與英語等西方拼音文字作了比較,比較兩種文字對歐洲不斷走向分裂,和中國從分走向合的過程發揮的不同作用。

簡單的說,歐洲各個民族以同一套拼音字母發展出各自的文字,強化了各自的獨立性;而中國卻以同一種文字統一了操不同方言的民族(漢族其實是一個多民族的集合體),加強了統一性。

在目前的理解中,「祖(父)」、「父」、「子」的意思很明確,但在早期社會,三個字各是一個輩分的統稱。「祖」就是男性祖輩的統稱,「父」、「子」也一樣。「母」也不是僅指生身之「母」,姑、嬸、姨都稱「母」。這其實是說,只要是有血綠關係,就是一個家,人都聚族而居。

這是不得已的,因為在落後的生產力之下,必須這樣才能生產、生存,一個小家庭難以獨立進行農業耕作,一旦遇到天災就更難。一個家族於是就是一個較有生產能力的生產單位。在甲骨文,「族」的上面是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

隨着生產力提高,小家庭從大家族中分離出來;金屬工具,特別是鐵器出現,成為重大推動力。到中央集權政權出現,中央不希望地方的大家庭威脅中央,自然不希望地方家族太龐大。於是,世家大族逐漸瓦解,分解成較小的家族、家庭。

因此說:「小家庭是大家族進化的果實,對於我們的耕作先人而言,在很長一段時期,甚至數千年的時間內,小家庭都是一個奢侈的理想。」

這樣的分化一直進行到今天還未停止,新形式、更小的家庭,如單親家庭、獨身家庭、丁克(dink)族家庭繼續出現,大量是一人、兩人的,都是比過去意義的小家庭「更奢侈的理想」。

書中有一個說法:家越來越小,親戚越來越多。這是指在家庭變小的過中,對親屬的稱謂越來越細緻。據人類學家統計,古往今來所有不同文化中,中國人創造的親屬稱謂最多,大約有350個,比居次位的古羅馬(大约122個)多近兩倍。其他民族的親屬稱謂大多只有二十到三十個,譬如英文的稱謂就很簡單。

歐洲的稱謂簡化與《羅馬法》規定了財產的絕對私有化有關,這使財產逐步向核心家庭轉移,核心家庭之外的親屬關係就不必弄得太清楚了。但在中國「家天下」的政治環境下,又推行以禮治天下,以孝為中心,就必須把親屬的等級、親疏、尊卑關係弄得一清二楚,趨向複雜化。否則「誅九族」不知從何下手。

現在又走到新的分水嶺了。如果繼續自願或非自願地「一孩」下去,親屬關係會自然簡化,簡化到連兄弟姊妹都消失。倫常大變之下,接着下來的,必然是傳統倫理道德不可避免的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