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5日 星期一

過年熱鬧興奮中的寂寞冷清

< 為家裡新刻的癭木掛壁

前幾天,偶而在電視的新聞節目後面看到一小段老香港過年的影像,因為忙着另外的事情,沒法細心觀看,但幾個鏡頭已勾起不少回憶。剛在那天,一位同事過來聊天,也扯到年少時過年情境的話題。兩個時空對比,最大的分別是什麼?

我覺得是熱鬧和興奮。熱鬧關乎人丁的多寡,興奮關乎物質的富貧。

以前,家庭都比較大,即使只是兩代人,父母之下也有好幾個兄弟姊妹,如果再加上祖父母一輩,就再添一兩個。由幾個這樣的家庭組起來的一個家族,到過年走到一起,想想有多熱鬧!假如家庭環境好一點的,有一間大屋能容得下這樣的聚會,那十幾個小孩的聲音就如炸開鍋了。以前的社會遠比不上現在富裕,但不少人住的地方相對來說更大一些。住在農村或者寮屋區,就有很大的空間供孩子們鬧,在屋裡屋外鬧,到街巷裡鬧。

人還包括家族以外的人。那時人的親戚鄉里都比較多,很多是從鄉下轉移到城市生活的。那段時間正是戰後的和平時期,出現了回城或出城的人口轉移。街坊之間的關係也比現時密切很多。

臨近過年,熱鬧已經開始升溫了。大量籌備工作,大掃除、開油鑊、製糕點、縫新衣等等,都是總動員進行的,家庭、家族、街坊一起參與。那時沒有多少渲染氣氛的布置,但那帶點緊張的熱烈氣氛,到處瀰漫。在七十二家房客的大屋裡、小巷裡最濃烈。沒有一個人不被捲進去的,小孩子都會安排一些「細藝」,你不讓他參與也不成,他興奮着,不甘被排除在外。搓麵粉造糕點了,小孩都會擠到桌邊,也拿麵粉團捏點什麼。我們家到現在過年的場合,仍然拿一些都做了父母的小輩兒時的頑皮搗蛋、令人啼笑皆非事兒來作笑談。

無論大人小孩,過年的興奮勁都同物質在幾天裡迸發的相對豐裕有關,大家在勒緊褲頭一年之後,要放開懷抱吃幾頓好的,穿幾天漂亮的。沒到過年,從各家各戶飄出的濃烈香甜味道,就已經刺激起了每個人的食欲神經。那時的過年美食如雞啊、臘味啊等,平常鮮有機會一嘗,新衣新鞋也是過年才有的。

這些,都仿如隔世了,有點難以置信。年長一輩的難以置信,八十後、九十後、廿一世紀後更加難以置信。

現時連大陸的城市,都由核心家庭組成了。城市裡有一個現象,就是家庭數量的增長率遠大於自然人口的增長率。(日前看過一個大陸的有關統計數字,一時找不出來。)這也意味着家庭平均人口的數字不斷下降。以前的一個大家庭分解為若干個小家庭,有各子女組成的小家庭,有兩老或獨居老人組成的更小家庭,很多是一個人、兩個人、三個人的,四個人的已經不多。各個家庭都相對富裕了,但一到過年,熱鬧度、興奮度都大大下降。三個人的家庭能熱鬧到哪裡去?更別說一兩個人的了。大團聚嘛,到酒樓,這總及不上在一個大屋子裡進行。

從整體社會看,過年的氣氛比以前熱鬧了不知多少倍──除了爆竹無聲難以補償,到處到張燈結綵,每個家庭也都布置得以前更有節日氣氛,比以前插更多的年花、放更多吉利的裝飾品。但你就是覺得這熱烈中帶着寂寞、冷清,在家裡比在外面更加有這樣的感覺。人們愛到外面走,逛花市、吃年夜飯、旅行過年……,大概也有心理補償或者逃避的需要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