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

既韜光養晦,也有所作為

G20峰會之前,中國通過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一連三篇文章,再加上副總理王歧山在英國《泰晤士報》上的一篇文章,擺出了一個進攻的架勢,使人以為胡錦濤要在峰會上發難了。結果是一場虛驚。

所謂虛驚,可以指美國方面,因為美國有人擔心中國要挑戰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了;也可以指華人方面,因為有人擔心中國是不是不再韜光養晦,而要強出頭了。

「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是鄧小平在「六四」之後面對國際封殺時定下的外交策略,不過一般是只提「韜光養晦」,而少提「有所作為」。兩者分前後,由此而有重輕之分也是顯然的。從當年的態勢來看,重點也的確在「韜光養晦」方面。這策略的成效是顯著的,到後來,這不只是視作一時權宜之計,而是作為長遠、有說要「管一百年」之計了。

一百年當然是個約數,是大言之中國應當對世界長期保持謙卑、敬畏之心而已。

這相信起碼是基於兩點考慮,一是中國的底子太薄,即使一百年也仍然不足以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居。這不僅是總體實力上而言,而且是人均數字而言。這又不僅是人均生產量,而是人均資源而言。以前中國愛說「人口眾多,地大物博」,前半句是真的,後半句非是。中國資源決定了中國一定要與世界和平共處以求生存。

第二是世界對中國的觀感難以短期內改善。在製成品方面,「中國製造」的商品已泛濫到全世界,極大出超;可是在文化資訊方面,則相反,中國的輸出很小而進口甚大。結果是世界對中國了解非常貧乏,誤解就很多。

這兩點之中,第一點難以有很大的改變,唯望是隨着科學進步,減少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和浪費,更多利用新的資源(新材料、新能源等),使智力資源佔據更重要地位,才能有些調整。

至於第二點,是文化的調整,過程很緩慢。但也不是不可能的。中國在歷史上也曾經是世界嚮往的國家,有很高的國際形象,那是當中國的絲綢、瓷器征服世界的時候,全世界都以得到中國的一片絲綢、一件瓷器為榮。絲綢、瓷器是世界當時最高檔的商品,也是中國文化的化身、形象的化身。如今,中國還沒法有高檔而堪足以作為中國文化、形象化身的高檔商品,中國也就難以建立起高大的形象來了。北京奧運為什麼能夠使世界眼前一亮?你不能不感謝高檔次的「鳥巢」、「水立方」……,它們就是中國的「名片」。

世界就是這般現實。

但中國不可以忘記也該「有所作為」,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國應當世界有所貢獻。適當的時候,不僅是為中國本身的利益,也是為了整個世界的利益,也要「有所作為」一下;暫時做不到,也「策略性地」虛張聲勢一下。

G20前的放氣球,提出建立「超主權儲備貨幣」,就是這麼一着。到會議中,中國可沒有明知不可為而糾纏。嚇你一跳之後,胡錦濤正式表明中國的態度:希望的是「完善國際貨幣體系,健全儲備貨幣發行調控機制,保持主要儲備貨幣匯率相對穩定,促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合理化」。

中國提議完善全球儲備貨幣體系,是在警告美國不可胡來,必須保持美元的穩定。這就夠了。這就是左右開弓,既「韜光養晦」,也「有所作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