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日 星期四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耶?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耶」
香港的市區綠化並不理想,除了一些公園之外,路樹很少,有林蔭夾道的大街,可能只有九龍主幹馬路彌敦道九龍公園外面的一段了。那裡的老榕樹不但高,而且樹冠大,即使在毒日懸空的夏季,走到這裡也是一片濃蔭。

造成這現象,有歷史根源。香港當初的發展完全談不上規劃,街道最初是順着岸邊在不多的坡地上開闢出來,怎顧得綠化;後來填海得來的土地,成本高昂,更加難以想像去給路樹讓地。彌敦道是九龍半島一片難得的平地上開闢出的第一條大馬路,而九龍公園原來劃作軍營,沒有開發為商業區。九龍公園對面則是個小丘,用了來設立天文台。於是,這一段馬路兩旁的榕樹,還有軍營和天文台內的原生樹木,幸運地保留下來了。這一帶的綠化,因此是九龍半島中最好的。天文台內至今還有一大片原生態樹林,名副其實是鬧市中的綠洲,有極高的保育和研究價值。我趁天文台開放日進內參觀時,意外地發覺,這片小樹林是最值得觀賞的。

市區中,偶爾也可以見到一兩棵大樹。它們見證了周圍環境的變遷、興廢而依舊蒼翠不倒,實在彌足珍貴。灣仔街頭就有多棵這樣的大樹,軒尼詩道與莊士敦道交界處,軒尼詩道與盧押道交界處,都可以見到。以前禮頓道與黃泥涌道口的安全島上,也有一棵很大的樹,好像是榕樹吧?香港老照片的攝影集,著不多都會有一張這個三叉路口的照片,照片也一定可以見到這棵大樹。可惜,幾年前一次颱風之中,大樹倒了。政府當局對於颱風後的道路清理十分有經驗,而且效率超卓,當我知道想去憑弔一番,及找一段樹幹回家作凳或小几作紀念時,到現場一看,竟然只剩下一個坑。至今幾年,土坑上再植上的樹,已小有規模了。
一九九九年十號風球後從維園
撿得樹墩

一棵樹能夠長到幾十尺高,並不容易。假若樹齡有幾十歲的話,算一算它已擊退了多少次颱風的挑戰?最近有機緣重看到一輯六十年代香港的風災照片,仍然覺得驚心動魄。那是一個風災雨災特別多、特別嚴重的十年,「溫黛」創下的天文台總部最高陣風紀綠──時速284公里──至今未被打破。香港近年難得掛上十號風球,最近的一次是一九九九年,全港被刮倒的樹木很多,維園是為重災區。那一年,我專門到公園找來一段鋸下等待清理到堆填區去的黃槐樹盈尺樹幹,加工成為小几,放在客廳中。磨平的橫切面上,用焊槍刻上幾個字: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耶。

是的,在自然界,這是新陳代謝的一個規律。樹木為了爭取陽光,都會競爭向上,誰長得高誰得以多沾陽光雨露。但樹大就會招風,就要承受被風摧折的風險。百折不撓的佳木自然也是有的,因為長在風口上的樹木,一般都會鍜鍊得比其他樹木更強壯,木質更堅靭。

早些天,走過灣仔小斜坡上的秀華坊,拾級而上時,發覺有些異樣,抬頭一看,頂上天光開朗,原來栽在梯級邊的一棵幾層樓高的白蘭樹不見了。悵然若失之下一打聽,才知道用磚石圍築的樹基不堪樹根擠壓已破裂,大樹有倒下之虞,於是遭「人道毀滅」了。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唯一可以作出的抉擇,但我也體諒這一決定。萬一大樹倒下造成傷亡,如何是好?惟望「病樹前頭萬木春」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