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日 星期三

「親水」理念帶來的變化

廣州改造後的新河浦路涌
把花墟徑水道活化,是當局的排水防洪理念近年大變、「親水」起來的結果。(當然,要不同部門人員都親水不容易。例如,香港公園排列在人工湖湖邊強作圍欄的花盆,什麼時候搬走? )

渠務署承認,早年建造排水設施主要為防洪,而如今重視水體生態保育及善用市區空間了,積極在大型排水工程及規劃中加入活化水體以至親水的新意念。

最先見成效的是早在2007及2012年完成的蠔涌河及林村河上游改善工程。工程在降低水浸風險的同時,盡量恢復河道原貌,為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建造天然溪澗環境。經過四年的生態監察,2017年發現林村河鳥類、魚類及蜻蜓的品種數量都恢復至工程前水平,而林村河稀有品種──香港瘰螈的數量由工程前監測到的200多條,增加至600多條。

因此,九龍市區的啟德明渠得以活化成啟德河,成為「本港首條市區綠化河道走廊」,觀塘翠屏道明渠活化成翠屏河。最新活化的是牛頭角佐敦谷混凝土明渠成為水道花園,功能不僅只為收集飛鵝山一帶的雨水。大圍明渠(香粉寮至文禮閣)、火炭明渠(桂地新村至香港體育學院)、屯門河中游(兆康站至屯門站)等也在研究活化。其中大圍明渠的活化工程可能會真正親水,讓市民在安全季節走下河道玩水,踩着石頭過河去。這須要與天文台合作研發洪水預告智慧系統,以在出現洪水風險時,及時向市民預警。

這方面,新加坡早有成功經驗。當地加冷河從自然保護區流到碧山公園,以前是水泥渠道,遊人不可靠近。2009年開始改造後,給加冷河提供的洪氾區,成為遊人廣闊的親水空間。河邊安裝有警報器,一旦水漲流急就會響起。

首爾的清溪川是另一個可貴的活水治理經驗。當地曾經是藏污納穢的臭水溝,後來覆蓋了,還建起高架路橋。2002年上台的總統李明博把路橋拆掉,從漢江引水,改造出清波粼粼的清溪川。周邊氣溫竟然因此比全市平均氣溫降低3.6℃,而之前則比平均氣溫高5℃以上。

廣州近年在這方面亦頗有建樹。廣州有「一條珠江百條涌」之說,市內有不少半死不活的河涌。經多年整治,舊城區和近郊一條條曾經成了下水道的河涌變成市民家門口的親水花園。最先在十幾年前整治的是東濠涌和荔灣涌。東濠涌是廣州唯一保留下來的一段舊城區護城河,經六百多年滄桑一度奄奄一息。新的東濠涌雖然沒有亮麗的風景,只是一條附近孩子可以捉魚摸蝦、過客可以浣足刷臉的清淺小河,可是已成為廣州一張名片,胡溫習都來參觀過。荔枝灣涌重現的粵式風情就不必多說了。東山的新河浦路是廣州舊日歐式小別墅的集中地,路中央重現有活力的新河浦路涌,給一幢幢歷史建築增添了光彩。其餘如楊箕涌、獵德涌、車陂涌、大干圍涌、烏涌等各有風情。有的可以扒龍舟,但不少保持低水位,水深僅20厘米左右,補水要求不多之下大大降低治理成本。淺水提高了水體透明度,水生植物生長受促進,完整的生態鏈和生物群落逐步建立,還引來白鷺等水鳥安家。

香港改變明渠治理思路令人高興。可惜的是,由港島大坑浣紗街地底流出的一段約250米長明渠,在同一時間被封蓋成為火龍徑了,主要供大坑的火龍一年一度在中秋穿行到維園去。如果採取新的親水理念,活化這段港島僅見的水道,讓鬧市銅鑼灣也有個水道公園該多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