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的字很多不好認,多只存在於書法作品中,或文人自己的筆記、信札中。隨着毛筆的實用性大減,人們越來越不執筆寫字,寫字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日漸疏遠,大家更加不認識手寫字了。這是全球趨向,西方人如今大都不會寫他們的行書,即小草字(cursive style writing)。
中國的行書草書,在魏晉時代就發展至頂峰,王羲之是其代表人物。他留下的著名範本草書《十七帖》,寫的都是日常信札、便條。楷書那時還未成熟,要待唐朝才發展到法度森嚴、名家輩出的黃金時代。行書、草書因而不能簡單地說是楷書的快寫。
行書、草書當然與楷書有密切關係,但很多行書、草書的寫法其實源自之前的正書,即隸書、篆書,即由隸書、篆書的快寫而來。「水」字是個好例子。
甲骨文、篆書的「水」是象形字,中間以S形曲線象徵水道,兩側各有兩點或三點表示濺起的水花,字如畫圖,寫起來很麻煩。依今天理解的筆順,要先寫中間彎筆,接寫左兩點,再寫右兩點。書家連筆快寫,改變了筆順,筆序是:左上點,中間彎筆,左下點 ,右上點,右下筆。各筆「拖泥帶水」、牽絲相連,再加對「水之道」的想象和審美加工,就有了「水」字的草寫。其寫法傳承二千餘年了吧?
這樣的字很多。近來與朋友一起習寫《千字文》,從智永、文徵明的版本,到現代啟功、周慧珺的版本, 逐字比較、研究,頗有得益,發覺以前很多莫名其妙的草寫字原來都是源遠流長地自篆隸演變下來的。
在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和應用下,越來越多事物的存在受到威脅。手作、Hand Made 的東西,卻也因此增加了新的存在價值。
法度
回覆刪除謝謝指正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