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中人快樂/幸福感爆燈,上升11% |
到了年終,在香港誰都會隨便來一句「聖誕快樂,新年幸福」;可是沒有誰會說「聖延幸福」的,新年倒是既可以「幸福」,也可以「快樂」。「幸福」與「快樂」顯然不一樣。不久前的端午,網上一再收到「可以祝『端午快樂』嗎?」的答問,答案是宜說「端午安康」,不宜祝「端午快樂」,說「端午幸福」就更不像話了。
可是翻譯到英文,「幸福」與「快樂」一般都是 happy 或 happiness。兩字一般理解都是快樂,或愉快、高興,儘管也有幸福之意,live a happy life 就是「過上幸福生活」。
中文的「幸福」卻不等同「快樂」。台灣的《教育部國語辭典》定義之為「 平安吉祥,順遂圓滿」,解釋充滿中國文化味道,事實上中文古書不乏「幸福」用例。韓愈諫迎佛骨,《新唐書》有載云:「韓愈指言其弊,帝怒,竄愈瀕死,憲(宗)亦弗獲天年。幸福而禍,無亦左乎!」
《新華字典》則說, 幸福是「個人由於理想的實現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種內心滿足。」
把「幸福」上升到人類情感、心理的層次去理解,是「指一個人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喜悅,並希望一直保持現狀的心理情緒,並不與快樂、滿足、方便劃等號。」對「幸福」的詮釋涉及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文化學等多個學科。相比之下,快樂是短暫的、淺層次的。人們都追求快樂,若能把快樂轉化為深遠的滿足感和持久的幸福感,更有益,更有價值。
幸福又往往是從不幸之中得到解脫,前後形成對比之後的強烈感覺。新冠大流行已造成近全球近二億人染疾、逾四百萬人死亡,對全世界造成重大打擊。法國數據調查公司 Ipsos 去年七、八月對27個國家約二萬成年人進行了年度 Level of Happiness (快樂/幸福感水平)調查,發現感到很快樂/頗快樂的佔63%,只比疫情前的二零一九年下降一個百分點,比人們預期的變化小。
這個指數自二零一一年到二零二零年持續下降了14%,疫情大流行之年僅下降1%,似乎顯示人們從其他方面得到了心理補償,例如不用上班、工作時間有彈性等等。人們追求的不僅是一時的快樂。
感覺最快樂/幸福的國家是中國,達 93%,上升11%。中國在疫情中完勝所有國家、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表現,讓所有中國人前所未有地發現了自已國家社會制度和管治能力的優越性,不管是快樂感還是幸福感都自然油然而生。
「快樂」在英語還可以說 eudaimonia (或 eudemonia),源自希臘語,譯作英文是 happy。但據後人記錄的帕拉圖語錄,它的意思是: The good composed of all goods; an ability which suffices for living well; perfection in respect of virtue; resources sufficient for a living creature,可說是物資生活美滿、精神生活高尚的綜合,意思較近於中文的「幸福」而高於「快樂」。
「他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人最熟悉的一句歌詞,所謀的當然不僅是快樂。全球有不同的「快樂指數」評比,居首的不是窮國就是小國。偌大的中國,謀的則是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