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0日 星期三

塔斯曼尼亞:美麗背後的斬草除根

塔斯曼尼亞最後的土著,死後被製成標本
塔斯曼尼亞,一個美麗的名字。它是澳洲南部一個島,也是一個州,與墨爾本望海相隔近五百公里。澳洲旅遊局以「美麗且親切」來形容它。海洋成為塔斯曼尼亞與現代文明的天然屏障,因而有「天然之州」之稱,風光與人文,都秀麗而樸素,是厭倦了紅塵萬丈的現代人的心靈綠洲,有「假日之州」的美譽,是「澳洲版的新西蘭」。到彼自駕遊回來的朋友讚美有嘉之餘,還不惜闔家重遊。

我沒到過這個天涯海角之地,但對它別有一番感受,這源自Jared Diamond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和及後對島上土著命運的了解 ── 毫不誇張地說, 塔斯曼尼亞的土著被種族滅絕了,一個不留,斬草除根。

維基的 Tasmania 詞條關於島上人口,列出原住民(Indigenous) 佔 4.6%。這指的其實是有原住民血統的人口,即混血的。最後一個純血統的塔斯曼尼土著是 Truganini 女士(楚格尼尼) 早在一八七六年去世。她的命運與所有土著一樣坎坷,親人都被殖民者殺死,後來又以土匪罪名被抓起來,與僅存的百數十老少土著一起被流放。她的最後一個丈夫死後,被製成標本拿去展出。到她臨死,唯一的希望是火化成灰、撒入大海,不要像丈夫那樣像野獸的被解剖製成標本示眾。

然而,這最卑微的願望也無法達成。她的死後兩年,骸骨被「塔斯曼尼亞(英國)皇家協會」(Royal Society of Tasmania)掘出,製成標本公開展覽。

直至一九七六年四月,還有一個月是她冥夀一百年之時,當局才把她的骸骨火化了,撒到距離現代文明最遙遠的波濤裡去。

已故澳洲土著盲人歌手 Yunupingu

有人說,楚格尼尼未必是最後一個純種塔斯曼尼亞土著,還有幾個比她多活若干年的。不爭的事實則是,到今天,在「美麗且親切」的塔斯曼亞,能操塔斯曼語的純種士著已徹徹底底地滅絕了。

澳洲土著大概是冰河時期抵達的。大約一萬年前,冰河期結束,海平面上升,澳洲從此被隔絕,接觸不到歐亞大陸逐步發展起來的文明,土著文化在幾乎毫無外來文化交流下獨立發展,既沒有可以馴化的哺乳類動物(澳洲野狗是大概一千六百年前才從亞洲引進來的),沒有可以馴化的糧食作物,沒有有規律的穩定天氣;到重新與外來文明接觸時,仍茹毛飲血。

英國一七八八年開始在澳澳建立殖民地時,估計當地有75萬土著。殖民者的屠殺加上帶來的大量病菌,使土著人口銳減,至一九三三年大約僅存七萬人。

塔斯曼尼亞更極端,島上數千土著孤懸海外,竟能存活萬年,但沒有什麼發明進步,文化比澳洲大陸的土著更落後。代表進步文明的殖民者來了,帶來的卻是一命不留的種族滅絕,這只消二百餘年。

十多年前在這裡寫有關澳洲土著的文章時,接觸到澳洲土著盲人天才歌手 Yunupingu 的歌聲,雖然完全不知道他唱什麼,但與網上其他聽眾一樣,被他清徹純淨的原生態嗓音,和說不清是淡是濃的哀愁深深觸動了。昨天再播放,才知道他已在四年前去世了,只活了46 歲。

塔斯曼尼亞(Tasmania)這名字來自一六四二年「發現」這個島的荷蘭探險家,名字其實一點不美麗。

2021年6月28日 星期一

Delta 變異毒株引起的擔憂

廣州第一條橫跨珠江的行人橋海心橋
在疫情中開通。橋與「小蠻腰」疊加,
如彎弓搭箭,而射出的,是抗疫一針。
新冠疫情擾攘全球一年半。本來以為,北半球的夏天加上疫苗普遍接種有助遏止疫情;可是隨着 Delta 變異病毒株出現,而疫苗接種從全球範圍來看並不順利,疫情又反覆了。全地疫情發生過一波又一波反彈,對Delta 的禍害真不可以丟以輕心。世衛總幹事譚德塞已公開表示「非常擔憂」。

Delta 變異株是迄今發現的新冠病毒變異株中傳染性最強的,去年年底首先在印度發現,四月前後開始加速傳播,至今已傳播到近九十個國家和地區。

Delta 毒株傳播速度快主要是指從有效的暴露、感染到出現臨床症狀、發病的時間變短,即代際傳播間隔,相對於過去的流行毒株短了,平均潛伏期縮短一兩天。

另一特點是會「更有效地瞄準」易感染人群,未接種疫苗的人因而更易中招。

可是,擁有疫苗資源優勢的歐美也無法制止 Delta 肆虛。在歐洲,它最先在疫苗接種率領先的英國站穩腳跟,迅速超過此前在英國發現、最受關注的 Alpha 毒株。目前,英格蘭所有測序樣本中,Delta 佔95%。歐洲疾控中心估計,到八月初,歐盟新增感染病例的70%可能由Delta 毒株引起,到八月底可能達到 90%。

Delta 是四月中登陸英國的,那時,英國正準備解封。疫情反彈已使如今原定的六月二十一日封解取消。

疫苗接種率同樣領先的美國和以色列也面對同樣的威脅。美國前一周 35% 的陽性檢測結果被確定為感染Delta 毒株,高於六月五日的10%。美國傳染病學家福奇把這種毒株稱為是對控制新冠病毒努力的「最大威脅」。以色列也監測到的同樣情況。

每百萬人新冠病毒確診人數比較

據Our World in Data 網站,英國六月二十五日已有 64.9% 人口接種最少一劑疫苗。可是英國衛生部六月二十六日公佈一天新增新冠確診病例18 270例,累計達四百七十多萬例。以每百萬人口的感染比例計算,英國遠超過美國和印度,但比起巴西,又大有不如。

Delta 的傳播範圍越來越廣,很可能會成為全球下一階段疫情傳播的主要流行毒株。

Delta 已傳播到中國,以廣州為中心的疫情反彈就是 Delta 造成的。幸好,目前接待了中國約八成出入境旅客的廣州早已嚴陣以待,總算有驚無險。這反而助推了疫苗接種。據最新數字,國內至昨日已接種疫苗11.9億劑次(今天可破12億),相當於每百人 82.39 劑,但接種兩劑有效疫苗的人可能只有五成左右。鐘南山認為,中國要有八成人接種疫苗才能達到群體免疫。這是年底前要達到的目標。以目前最多一星期可打一億劑的進度,目標不難達到。

不過從全球範去看,說服人接種疫苗仍然不容易。例如日本國民主權黨仍公然宣稱「新冠僅僅是感冒」,要求「摘掉孩子們的口罩」,並發起反疫苗運動,以致接連發生冷藏疫苗的冷藏箱被拔掉插蘇的事。在台灣,屏東縣縣長潘孟安呼籲全民團結一致對抗病毒,辦法竟然是喚醒「每個人的體內其實都有(的)一種抗體,那就是正直」就可以了。

新冠病毒奪去不少人命,卻也讓人更了解這個世界。

2021年6月22日 星期二

從《白蛇傳·情》的票房看戲曲前景

內地傳媒日前報道說,粵劇電影《白蛇傳·情》的票房突破1700萬元(人民幣),打破戲曲電影《李三娘》歷史紀錄,成為中國戲曲電影的票房冠軍,報道稱之為「喜訊」。對為《白蛇傳.情》作出了巨大努力的工作人員來說,這或許可喜,可是對中國戲曲來說,可喜則可疑。

這是《白蛇傳.情》全國上映約一個月的票房紀錄,平均一天約五十六萬。中國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電影市場,最賣座電影前三甲的票房都突破五十億。相比之下,1700萬實在微不足道。

據報道,之前的最賣座戲曲電影是《李三娘》。搜尋之後知道,近年拍成的戲曲片《李三娘》有兩部,一屬越劇,一屬祁劇(湖南祁陽戲)。江浙越劇的觀眾較多,被奪走賣座冠軍稱號的可能是越劇《李三娘》。《李三娘》改編自元劇《白兔記》,又叫《井邊會》,一向以弘陽傳統孝心而受歡迎。

比較電影受不受歡迎,看票房最便捷,但由於票價變化,票房實在作不了準。今天1700萬元的票房,意味着觀眾不過三數十萬。

《白蛇傳·情》公映有點不逢時,正好遇上以廣州為中心的粵語地區爆發新疫情,電影院都關門了,票房難免受打擊。粵語是地區方言,粵劇出了粵語區就少人問津, 儘管電影《白蛇傳·情》已有意識地淡化了粵劇元素,強化電影特技,連主題曲也像近年受歡迎的國風歌曲多過粵曲。

不過這仍然無法掩蓋戲曲瀕於衰退危機的事實。

若以觀眾數量計算,中國有過不少非常受歡迎的戲曲電影。內地有報道引述中外戲劇史論專家謝柏梁提到的數據:越劇電影《紅樓夢》僅僅在一九七八年就有12億人次觀眾。中國一九七八年的人口還不到十億。即是說當年平均每個中國人看了1.2次越劇電影《紅樓夢》。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黃梅戲電影《天仙配》的觀眾,也以五億、十億為基本單位。

之前,影響更大的戲曲電影是多個電影版的京劇樣板戲,其中不少折子戲、唱段至今仍然大受歡迎,甚至改編為器樂曲上演。其觀眾人次亦以五億、十億為基本單位。

但這能否如謝柏梁說的,證明戲曲電影並不缺少觀眾?

有評論引述中國藝術研究院的一份統計資料: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全國尚有367個戲曲劇種,其中包括50多個新產生的劇種,而目前,全國尚在演出的劇種僅存二百多個,有的上演率還極低。

中國戲曲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巫的祭祀儀式、儺戲,戲曲形成於唐中後期,成熟於元,繁榮於明清,到近現代再創新猷。但在社會急遽演變下,戲曲的表演形式演變緩慢,而觀眾的審美、口味快速改變,兩者差距越來越大,矛盾極難調和。

從對《白蛇傳·情》的反應來看,戲曲的前景一點不容樂觀。

2021年6月16日 星期三

看《白蛇傳·情》,如觀宋畫


《白蛇傳·情》給觀眾的最強烈感覺,可能是美,「好靚」,即使網上預告片也能予人同樣感覺。為什麼會有樣的感覺? 

覺得「靚」,相信是因為每畫面都有如畫的感覺,「畫」是中國畫,可能是水墨畫、山水畫、人物畫,或者都不是,只是予人東方美學的感覺,即使是一個香爐煙氳繚繞的空鏡頭。

這是刻意的營造。導演張險峰說,《白蛇傳·情》在畫面上融入了宋代美學上所追求的簡約、留白及氣韻,以注入了東方美學意境。

不少中國文化根柢較深的電影導演作過相似的嘗試,在香港,胡金銓、李瀚样等是表表者。胡金銓的《俠女》、《山中傳奇》、《空山靈雨》等都嘗試把天人合一的美學思想融入寫實電影的山水鏡頭中。《白蛇傳·情》是戲曲電影,戲曲重寫意,這與寫意的中國畫、尤其是宋人山水畫的精神和形式暗合。《白蛇傳》的故事又正好是一千年前在宋代開始流傳的。

張險峰向宋代去尋找參考美學,發覺宋畫講究的是構圖、布局、人物與景的關係;人物沒有光影反差,沒有西洋畫的透視,但有中國畫的散點透視; 無論是工筆還是寫意,都是人與自然對話,重在氣韻、留白,富禪意。

他發現,平面感才是東方的東西。他在背景上做了很多虛化的感覺,氤氳柔和,人像從畫裡走出來。那怕是房舍夾岸的畫面,都沒有顯示立體感的透視。

於是,電影中的畫面都好像以工筆或潑墨畫在宣紙上,白地的畫面如是,墨碣色背景的水袖大戰十八羅漢、波濤萬丈漫金山的畫面亦如是。

即使是荷里活電影式的特技,也體現出東方美學風格的統一。例如滔天巨浪的顏色調成接近國畫的水墨色;白素貞與小青飛天的姿勢,一腿前,一腿後,有別於超人而像敦煌的飛天天女;所有服裝以古老的植物暈染技術渲染,件件色調淡雅溫潤。

都是宋畫中獨特美學趣味的體現。中國文化到了宋代,出現升華。宋代文人地位受到尊重,審美的基本色調轉向淡雅,詩書畫都充滿平淡厚蘊的士人趣味。

人們受以丹青名中國畫,丹為硃砂,青是藍靛。可是中國畫發展到宋元山水畫、文人畫之後,墨得到盡情發揮,丹青已不能概括畫事。文人視書畫同源,祟尚墨色,連色彩觀念也改變了,所謂墨有五色,且「色不礙墨,墨不礙色」。交融的墨與色,雅淡而不失厚重,更耐咀嚼。

去看《白蛇傳.情》,不妨以觀畫的心態觀賞。

2021年6月15日 星期二

粵劇《白蛇傳.情》,真正戲曲電影

去看了粵劇電影《白蛇傳.情》,一部在美學上非常講究的戲曲片。小時候多少受到粵曲粵劇的熏陶,對粵曲粵劇有感情,但去看《白蛇傳.情》卻不主要為了看粵劇,而是要看它拍得到多美,特別是有多富有如報道所說的中國美學之美。

對於粵劇電影(香港叫粵劇片),上點年紀的香港人太熟悉了。粵劇相信是與電影交集最多的中國地方戲曲。粵劇起源於省城廣州,南傳到香港創出新猷,名伶輩出。戰後,香港的經濟和社會在風雲際會中踏進新階段,粵劇亦蓬勃一時。各大老倌紛紛組識戲班,在煥發新生的香港舞台爭霸,把香港的粵劇推上巔峰。

這也是電影在香港打開市場的之時,粵劇電影應運而生,所有老倌都伶影雙棲。維基上有個香港從一九五零年到一九五八年的「粵劇電影列表」,從《火燒玉石琵琶精》(秦小梨,劉克宣)到《風火送慈雲(下集大結局)》(余麗珍,羅劍郎)約共三百部。加上這九年前後的,粵劇片當倍於此數。這些粵劇電影有別於戲台表演,化妝不一樣,劇情較精簡,但其實都是戲台表演的翻版,屬舞台紀錄片。即使任白的《帝女花》、《李後主》亦如是。

中國電影史也有不少戲曲片,涵蓋不少劇種,京劇、昆劇、越劇、黃梅戲、潮劇、豫劇……,還有樣板戲,數之不盡,全部都是舞台紀錄片,儘管當中有蒙太奇(電影語言)手法。

改編自廣東粵劇一團的同名粵劇的電影《白蛇傳.情》,雖然歸類為戲曲電影,但不同於過去紀錄舞台表演的戲曲片,而是為拍一部真正的電影而拍攝。

中國大部分戲曲劇種扎根於鄉村,建基於某種方言,鄉村戲台簡陋,觀眾文化水平不高,為求讓觀眾瞧得見、聽得到、看得明,就唱的嗓門要大,奏的音樂要響,畫的妝容要濃艷,說的道白要通俗。演出通常在農閑、過節之時,看戲是頭等大事,誰躭上一整天也不礙事。

這些也是粵劇下鄉紅船班的表演傳統。粵劇進城,進駐大戲院成為人稱的大戲,這些傳統仍大量保持。其中有值得承傳的菁華,但難免亦有與時代脫節的東西。按這些準則來拍電影,跟現代城市人,特別是年輕人的生活習慣、欣賞習慣,格格不入。

中國所有戲曲劇種都在衰落,地方劇種湮滅,不斷發生。觀眾流失是最主要原因,沒有觀眾就沒有劇團賴以生存的市場。依附劇生存的各種行業人員,從化妝、服裝、道具、裝台、拍和到各行當演員自然流失,後繼無人。這一多少年來聚合錘煉而成的力量,成難散易,而一旦流散,重聚的因緣恐怕就不再了。

廣東粵劇院籌拍《白蛇傳.情》,富有史命感,希望通過創新打入年輕人市場,為粵劇培養新觀眾。電影在上月下旬起全國公演,一個星期的票房,竟然不到五百萬,報道稱「票房慘淡」。電影在香港悄悄上畫。我多少年沒看電影,也衝着「票房慘淡」四字去觀賞了。

2021年6月10日 星期四

愛護環境,葉公好龍

「保護環境」已成為現代人的重要觀念。從香港所見,環境得到不少改善,重要標誌之一,是市區裡見到的野生動物多了。人與大自然親近之下,卻又如葉公好龍而被龍驚嚇了。人之愛大白然,也是「好夫似龍而非龍者」嗎?

香港市區見到的野生動物主要限於雀鳥。我家的陽台常有雀鳥光臨,如麻雀、紅耳鵯、喜鵲、珠鵛斑鳩、鴿子、黃冠白鸚鵡。走到海邊,可見到小白鷺、夜鷺、海鷗。只見天上飛而不着地的有燕子、麻鷹。這一數就有十多種。

雀鳥一多,最討厭的是從天而降的鳥糞。附近海邊和公園樹下的行人道,隨處可見密集的鳥糞跡,都來樹上的鳥巢主人。海邊有幾棵高大的黃葛樹,是小白鷺的群集營巢的勝地,每天晨昏,雀噪不已,也必密集落矢。附近舊式唐樓的騎樓,很多燕子營巢,巢下行人道也必糞跡斑斑。

早幾年香港鬧起禽流感,鳥糞處處曾惹起恐慌。公園員工那時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清擦鳥糞,同時消毒。如今,禽流感消聲匿跡,鳥糞就不當回事了。

香港市區見的野獸較少,偶有闖入人類居住範圍的,主要是野豬、猴子、貍貓。我以前以為野豬出沒只限於九龍、新界,後來在太平山頂見到其大如牛的野豬,着實嚇了一跳。之後有野豬闔家到中銀大廈水池戲水,到香港公園的花壇拱土覓食,就見怪不怪了。香港公園有不少松鼠,還有蛇 ── 一次在我面前搶道橫過,讓我背脊生涼。


香港以前屬蠻瘴之地,多野獸,甚至老虎。最後一只老虎在香港出沒以至殺人,不過是110年前的事,一九一一年被村民和警察圍攻下在上水龍躍頭被槍殺,是為香港警方紀錄在案的「上水之虎」,虎頭標本仍可在香港警察博物館見到。

香港發展成人口高密集城市之後,無論你多喜愛大自然,大概也不願意見到虎蹤重現了。不過在內地,在政府厲行保護野生動物政策之下,東北虎、華南虎已重現山林。黑龍江上月剛把一只闖村傷人的大蟲放虎歸山,更惹人矚目以至成為國際新聞的是,雲南一個野生象群越野北上,一路闊步幾百公里,直闖到昆市市郊去。

這只不過是野生動物闖進現代人生活範圍的犖犖大者,更多小動物再現在鬧市,已成為內地不少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例如上海,二零一五年有40餘個小區發現了貉(貉是類似犬科祖先的物種,體型短而肥壯介於浣熊和狗之間)的身影,到二零二零年,有貉的小區數量達到150餘個。上海同年接到關於野生動物擾民的投訴12 315條。大小城市環境很好的公園、綠被大增,又有各種食物,自然吸引野生動物到來。關於烏鴉成群到垃扱桶覓食的投訴,各地都有。

這引起了對人畜(禽)共患病的新擔憂。人畜共患疾病在所有新發現的傳染病以及許多現有傳染病中佔七成之多,已知的超過二百種。歷史上,有鼠疫、瘋牛病、H3N8、結核病、流感、口蹄疫等許多人畜共患病;較新的是沙士、瘋牛症等,新冠病毒是名單上最新的成員。愛滋病開始是也是人畜共患病。

哈佛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最近發表報告指出,人類砍伐森林和獵捕野生動物,使得越來越多動物及其攜帶的微生物與人類和牲畜接觸,使人畜共患病成為人類的重大威脅。報告呼籲國際社會釜底抽薪,防患未然,並指出治未病的成本遠低於治發病。

弔詭的是,人愛護大自然、改善環境了,又引發新問題。

2021年6月7日 星期一

菩提葉如心,怎分假與真

陽台的菩提樹
到維園走了一遭,為的是要弄清楚菩提樹的真與假。

維園有菩提樹,春天抽芽時,新葉嫩紅而帶綠,非常可愛,以前在不同地方見到和拍攝過。那些菩提樹都屬幼樹,約三四公尺高,掛滿淡紅淡綠混融的葉子,顯得生機旺盛;在適當的陽光下,特別惹人喜愛。

後來知道菩提樹有真假之分,一次走過維園,特意到有多棵我以為都是菩提樹的院落觀察,倏然見到一棵樹上掛着樹名標誌:假菩提。很掃興。

去年,一位朋友送我一棵菩提樹的幼苗,並保證,絕對是真的。他就菩提樹的真假作過一番研究,因而敢於為此拍響胸脯。

很不幸,樹苗不久就夭折了,不知何故,葉子一片一片丟下,丟到最後一片,我才發覺葉子背後有白白的灰狀物。

彩色的菩提葉
一位朋友也收到這位朋友的菩提樹苗餽贈,樹苗長得很好,可是沒有陽台的家恐怕難讓這稀客好好成長,於是把長到三四十厘米高的樹苗轉贈了給我。

樹苗越冬時,長得較慢,有點令人擔心。我一再翻看葉子,發覺不對勁就清洗一下。春暖之後,雨水多了,樹苗就長得很快,有一米二高了,一再抽出橫枝和嫩葉,長長的葉尾長得像鴙雞尾,有半塊葉子長。可是嫩葉少嫩紅,更難言色彩繽紛。這是否表示,以前拍攝到的精彩菩提葉都屬假菩提? 而只有假菩提才以流光溢彩的色相誘人?

據網上資料,真假菩提之別主要看葉尾,菩提葉的葉尾有葉子三分之一以上長度,假菩提只約十分之一。更重要的一點是葉脈,假菩提樹葉從主脈分出五枝橫脈,真菩提的橫脈較多,不止五脈。

以前拍攝的菩提葉彩照,都可以清晰看到葉脈,一數,都是真的。但為什麼維園的菩提樹掛的是「假菩提」牌子?

維園的心葉榕(假菩提樹)
維園的菩提樹栽種在食物亭側後方一個院落中,通過葉脈辨認,很容易便分出真假。正好,假菩提正開花結果。這是無花果,每年的春夏至秋季,假菩提會結出綠色小果,果內都包含有雄花、雌花和癭花(改變了生態、具短花柱的雌花)。菩提樹則要到十一月才結果。

院落裡,約十棵菩提樹和假菩提樹混種在一起,樹幹幾乎一樣,葉子都帶葉尾,呈心形,很難分別。細心搜尋,在兩棵樹上見到「菩提樹」的牌子,但不見「假菩提樹」。到周邊繞了一圈回來,再尋覓一番,才在一叢灌木的後面,見到一棵樹上的「心葉榕(假菩提樹)」牌子。

菩提樹,在佛教、印度教、耆那教都屬聖樹,又名思考樹。可能因為名氣大,不少地方有「假冒」的菩提樹,中外皆然。菩提樹屬熱帶植物,如果在北方寺院見到菩提樹,很可能不是真的。但把心葉榕稱作假菩提則有點冤枉,是人自己無知,卻讓樹揹上黑鍋。

2021年6月1日 星期二

疫情兇險,撲朔迷離

每百萬人感染人數,印度拿不到第一
全球新冠疫情波詭雲譎,在疫苗緊急推出接種下,一些國家扭轉了疫情曲線,可是病毒一再變異,在不同地方誘發出新疫情,再加上南美洲諸國的疫情在當地秋冬季節中持續惡化,全球疫情前景依然撲朔迷離。

這是幾個月前預料不到的。當時,美國和歐洲的疫情大國仍然水深火熱,美國一度日增病超過三十萬例,但疫苗已開始大規模推出,而北半球寒冬漸退,驕陽北返,有利於人們補充天然的維生素D以加強免疫力。

對香港來說,春分(三月二十日)的確具有疫情轉折意義。當時,香港的第四波疫情已從去年十二月九日的最高峰(住院/治療/監察人數共 1283人)大幅回落到306人,此後進一步持續下降到如今的六十餘人,本地新增病例多天清零(可惜今天斷纜了)。

疫情最嚴重的美國,和被視為重災區的歐洲諸國,在抗疫措施多管齊下之下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轉。美國的疫苗注射已接近三億劑次,每天新增病例下降到約五六千例,回落到去年三月下旬的水平,在圖表上呈現出美麗的下滑曲線,儘管把這按人口比例換算到中國,相當於一天增加二萬多例,仍然高得嚇死人。中國近日一天新增二三十個本土病例,一些地方已如臨大敵了。掂量輕重,真不可以一概而論。

在亞洲,印度的情況從高峰回落一半有多,最新的日增病例數為十五萬餘,仍然遠遠不可樂觀。更令人擔心的可能是馬來西亞,五月二十九日日增病例突破九千人,前昨兩日的數字稍降,仍接近七千。要注意的是,這數字若按人口比例換算,比印度高近一倍。

用 World in Data 網搜尋可以知道,五月三十一日,印度每百萬人的感染數為 126.93人,而馬來西亞高達 237.37人。

用這標準比較,還有疫情嚴重很多倍的地方。 例如馬爾代夫(1864.53人)、巴林(1652.58人)、烏拉圭(1094.54人)、阿根廷(694.28人),每百萬人的感染人數都比印度高若干倍。還有哥倫比亞、斯達黎加、巴拉圭、千里達、智利、南非、巴西、波利維亞,都最少比印度嚴重一倍餘。以上國家主要位於南半球。

被視為全球抗疫優等生的越南,近日也爆發新一波疫情,而且情況非常兇險。

越南截至今年四月底只有病例不到三千,可是自四月二十七日新增本土病例4034例,超過此前一年多的總和。更令人擔心的是,越南五月二十九日宣布檢測到一種新的變異新冠病毒,病毒兼具印度和英國變異病毒的特徵,傳播性更強,能在空氣中迅速傳播。這可能是越南疫情大幅反彈的重要原因。

廣州近日爆發新的本土疫情後,也發覺可以追蹤到輸入病例的病毒的傳播能力特別強大,看來能夠在空氣中傳播。

中國內地的這波反彈看來也有好處,就是有助消除人們對疫情的盲目樂觀,接種疫苗的積極性明顯加強了。從國家衛健委每天公布的數字看到,前幾天全國每天接種疫苗劑次都接近二千萬,達到6.6億劑次。剛才一對比前昨兩天的數字,發覺一天打了2221萬劑次。按此計算,不到五天就一億劑次。中國今年內要通過疫苗達到群體免疫,可以樂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