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

生活程序:刪除之後怎麼重建?

維港的黎明,新的一天開始了。
有朋友知道我退休,期望可以在這裡看到我更勤於筆耕。我反而擔心,「筆下留情」中上載的文章可能會減少。

寫博客七年多了。當初是為了不想每天只寫「官樣文章」,而開闢這片「自留地」的,就如在大陸「一大二公」的年代,農民可以在自己小小的「自留地」裡種點自己喜歡吃的葱蒜瓜菜。有了這「自留地」,每天中午匆匆吃過自帶的飯盒,便自得其樂。時間雖然不多,而且像在報館寫稿一樣有「死線」,但一般有保證。只要午飯時沒有約會,又沒有臨時的緊急工作,就一定寫自己喜歡的文字。過去習慣了寫千字文,在這裡每天也大約寫滿一千字。

我曾經擔心,寫得多了,會寫乾自己。有寫專欄的朋友寫了多年之後,擱筆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一點。

這確實是值得擔心的。只要稍為注意,就會發覺報章上一些專欄作者的筆已乾了。特別是一些名氣界中人的專欄,他們不少在不同報章有地盤,一天要寫多篇文章;有時題材重複了,有時瑣碎囉嗦。一位在報章做副刊編輯的朋友,每次說到這種情況,都大吐苦水,不吐不快。

題材重複不是不可以的,不過只有真正的高手做得來,可以在不斷的重複中新意迭出。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THE GOLDBERG VARIATIONS) 更是因為重複而馳名的,把一個主題變奏了三十多次。這是一般人學不了的,這作品也是一般人演奏不了,而我更一般,連欣賞也談不上──頂唔順 (吃不消)。巴金的《隨想錄》也常重複話題,但讓你只覺得如探驪珠,隨着老人步步潛入深淵。
流金歲月

在「自留地」寫了幾年之後,暫時還沒有放乾自己,雖然有時也會為今天寫什麼煞費思量。這常常讓我想起朱熹的一首《觀書有感》詩: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如果源頭沒有活水,那半畝方塘很快便變成發臭的死水;若能活水不斷泊泊而至,則水能常清,且其中生命不息。

生活中的活水是什麼,是不斷的生活體驗吧?新的元素注入,會讓生活真的活起的。中文的「生活」二字,英文的 life 一字,本身就有這樣的寓意。這可以是生活本身的實際體驗,可以是從書本中得來的新知;在當今的信息時代,信息如泉湧。然而,「活水」可以讓人應接不暇,也可以讓茫然失去方向,隨波逐流,以至醉生夢死。

時間安排因而很重要。上班讓人少了自由安排的時間,卻讓人有規律的生活,節奏固定,每天有每天的節奏,每周的每周的節奏,甚至每年有每年的節奏。人總是喜歡不假思素地過日子的,社會的一切設計,大至政治制度,小至鍵盤上鍵紐安排,都務求讓你不動腦筋地按既定程序辦事。若你要旋一顆鏍絲釘也要想想該左旋還是右旋,那該多苦煩。

這正是我當前面對的問題。以前預設的生活程序,一按下刪除鍵,已消失無蹤,回收桶裡也找不到。以前每天不假思索地按時執行的步驟,不會再重複。如何建立新的不假思索的生活程序?或者須不須要建立這樣的程序?欠了這程序,寫網誌的時間自然就較以前缺了保證。

我相信,應當建立新的程序,越快建立起來越好。莎劇《王子復仇記》中的王子有個著名的疑問: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而我更有一問:How to be?

4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