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資訊爆炸下的奇怪悖論

步步高升
如今,很多服務可以按顧客的特定需要而設定,用粵語來說是「度身定造」。相對於一視同仁、批量生產的服務,這無疑更體貼,更切合消費者的需求。這樣,消費者處於主導地位,希望怎樣就怎樣,得到「顧客永遠是對的」、「顧客就是上帝」的心理滿足。

這究竟是不是好事,我一直摸不準。

到餐廳吃飯,一般都是顧客點菜,喜歡吃什麼點什麼。其實,你並沒有真正得到要吃什麼就吃什麼的自由。餐廳早把你的選擇範圍圈定了,就是限於菜牌上列出的菜式,你不可以天馬行空地自作主張,餐廳若遷就你是另一回事,就如香港人到內地點菜要求「少鹽、少油、才辣」會得到通容一樣。

這麼一來,你很可能吃不到餐廳最拿手、當日最好食材的菜式。各地一些不愁客源的餐廳為了保證產品的水準和讓客人吃到最好的菜式,現在會以賣方市場的姿態作主導,按時令和當日市場的供應,根據最佳食材決定當日的有限菜式。顧客的選擇不多,甚至沒有選擇餘地,餐廳要「我煮什麼你吃什麼」。這看似「霸道」,但產品質量必有保證。香港早兩年私房菜流行時,一些私房菜就按這路線經營。這到現在好像較鮮見了,不知道是不是香港的食客太執着於「有得揀至係老闆」(能作選擇才是老闆)之故。

網上媒體多年前開始興起時,見到有歐洲傳媒在網上推出由讀者自已設定內容的雜誌,即由你決定要看什麼。當時覺得很新鮮,有點興奮,覺得權力大了,掌握了話事權。如今,這已不新鮮了,一些入門網站的新聞網就是這樣安排的。你「預訂」哪方面的消息,它給你供應什麼。就如去吃自助式,你自己挑選食材,拿到廚師那兒,他給你現炒,不管你的食材配搭好不好;不好的話,你自己負責。

對於自助餐,我的興趣越來越小了,因為知道只可以得到量的保證,但對於質不可以有奢求。至次資訊上的自助餐,情況差不多,且有自我局限視野之弊,就是除了選定的範疇,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發生了什麼事情,出現什麼你無法設想的東西。

自我選定資訊範疇,很可能是對資訊爆炸的反彈。當資訊爆炸的衝擊波初到來之時(那時網絡革命還未全面鋪開),西方傳媒發覺綜合雜誌開始走下坡,而專門、專業雜誌則吃香,反映出讀者趨於只選自己愛好的範疇閱讀。這其實是劃地為牢,把自己的知識、識見圈定在特定範圍之內。持續到今天,當年最暢銷的綜合新聞雜誌如美國《新聞周刊》、《時代周刊》都瀕於倒閉了。

這形成一個奇怪的悖論現象:資訊傳播日趨發達,人的視野益顯狹窄。

網上社交網絡最反映這趨勢。這是另一種劃地為牢,其中的成員自主地劃定自己的社交小圈子,其中同氣相求,聲音單一、單調,但反響、回應都極大化,「同聲同氣」的信息不斷在封閉的系統內循環反饋,可能形成擴音系統中「嘯音」尖鳴的現象,讓人的情緒無限激奮起來。有人把這概括為一個「感性主導,理性止步」的世界。

大學裡的專業學科在越分越細,鑽牛角尖的人越來越多了。這樣訓練出來的人,往往缺乏專業以外的常識,一旦受到社會動蕩的衝擊,被捲進洪流裡,很可能就無從抉擇,而只能憑簡單的理念去思考和判斷,有時幼稚得讓人驚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