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該說「史用」還是「洗用」?

在公共廣播例如地鐵站裡的廣播中,經常聽到「史用」,如說「『史用扶手電梯時……」。香港的粵語人群當然知道,這就大家日常說話裡說的「洗用。兩者其實就是在書面上見到的「使用」。不知道別人的感覺怎麼樣,我每次聽到都不舒服。

「使」字在粵語有兩個讀音。如果查字典,「正讀」是「史」(si2),而日常大家都說的「洗」(sai2)列為異讀音。這是文讀音與白讀音的分別,前者是文讀,是老師在學校教我們讀的;後者是白讀,是父母在家裡教我們說的。

聽到「史用」而不舒服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史」與「屎」諧音,又與「死」一個異讀音諧音,兩者是人們忌諱的事物。在不同方言中,人們對於忌諱的事物都會盡量不直接說出來,而以其他字音、說法代替,粵語中「屎」和「死」就有很多這樣的替代詞。即使不算太髒、太不吉利的字眼如「苦」、「書」、「乾」等字,也有人避免說出來,如把「苦瓜」說成「涼瓜」,把「通書」說成「通勝」,把「豬肝」說成「豬潤」,等等。這不是迷信,而可以說是說話技巧,甚至可以說是說話藝術。

二是面對公眾的廣播的說話,不必太文縐縐的,「的了呢麼」、「之乎者也」會讓人覺得在念官樣文章,拒人千里之外,而用日常語言可以親切些。可能有人視之為俗,但俗也有通俗、粗俗、庸俗之分,不應一概而論。

既然大家日常都說「洗用」何必拘泥於這是白讀,而非要作文讀不可?這是對白讀的歧視。香港近年有些人大力提倡粵語的「正音」,使主事公共廣播的有關人員為之戰戰驚驚,不敢不正、不文。不久前,一位做這方面工作的朋友給我來電,詢問該說「史用」還是「洗用」。我的意見自然是「洗用」。

這涉及對文讀、白讀的認識和觀念。

文白異讀主要發生在方言區,在北方官話(北方方言)內,異讀相對較少。文讀音是在讀書教書的知識分子當中產生的。隨着方言與中原官話的差距擴大,古代知識分子出於對中原文化的崇拜和認同,會在方言區的教學中採用模仿中原「標準語」的讀音,或用接近標準語的方言音作為讀書音,於是形成文與白的分別。

可是從歷史源流來說,方言中的白讀普遍是在宋朝《廣韻》或更早的音系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宋朝之後,中原經歷遼、金、元、清各朝,受外族統治的時間比漢族統治的時間還長。視中原音為「標準音」而形成的文讀音反而偏離白讀音所據的古音,是可想而知的。

校園都有以「標準語」排擠方言的現象,這不是推行普通話後獨有的,以前的私塾學究,也愛用接近官話的方言或讀音教書。本方言的固有讀音被稱為白讀,給人等而下之的感覺。香港很多人說要撐粵語,可是又以不同的文讀音或「正音」排擠白讀音,這很矛盾。

期望有一天在公共廣播中聽到「洗用」,讓耳根清淨,也乾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