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說到,分別多年的同學在老師家聚會,為生活的煩惱大吐苦水,說得口焦舌躁。老師找出不同的杯子來,讓大家倒水喝。每人於是拿了各有別致的杯子,只剩下樣子普通的塑膠杯。
這時老師說:「這就是你們煩惱的根源。口喝了,大家需要的是水,而不是杯子!杯子只是盛水的工具,其形狀與材枓的好壞,並不影響水的品質。然而,大多數人卻把更多的心思與精力花在杯子上,而非我們所需要的水上面。這樣一來,哪還有心情去品嘗水的甘甜?這不是自尋煩惱嗎?」
這樣的非理性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很難避免。事物誘人的外表,不但很容易偏移人們追求的目標,讓人忘記初衷,還會作出錯誤的判斷而不自覺。
心理學家做過實驗,分批讓受試者品評咖啡,咖啡是一樣的,但先後用不同器皿盛載,分別是即用即棄的塑膠杯,和高級的專用套裝咖啡瓷具。結果是用上精美咖啡器皿的咖啡,味道特別好,得到較高評分。這實驗若改以茶、紅酒等進行,相信效果一樣;即使以藥品試驗,也會有相似結果。只要能讓受試者有信心,安慰劑也有一定「療效」,至少讓受試者以為有「療效」,這是不少實驗證實過的。
這樣的「療效」很多時候是轉移了目標之後產生的,就像忘記了需要的是水而不是杯子。近日因為對膽固醇的疑惑讀了一些這方面的文章,發覺其中也有這樣的問題。
膽固醇偏高似乎已成為流行「病」,這過去主要是歐美的問題,到近年,流行到亞洲來了,身邊越來越多人得「病」。不久前,一位八十後朋友一檢驗,發覺超標了,醫生要他吃藥。他問,要吃多久,答案是「要食成世(要吃一生)」。他受到驚嚇之大,可想而知。
關於膽固醇的爭議很大,誤解也很大。例如,在聞膽固醇色變之下,很多人畏於膽固醇之害而忘了或不知道膽固醇之益與利,忘了或不知道人不能沒有膽固醇而要不斷自己製造以供身體的需要。更重要的一點是,連控制膽固醇的目的是什麼──減少心血管病的風險──也忘記了,而把控制膽固醇本身當作了目的。於是,指數稍偏高便要吃藥,目的是把指數降下去,不管病人從整體來說心臟病發作的機率有多高。中國有「凡藥三分毒」之說,降膽固醇藥物例如主要的他汀(Statins)類藥物的副作用就很不少,要「食成世」會有什麼後果,誰也說不清。在美國,有關爭議至今眾說紛紜。爭論之中,就有人提出了究竟目的是什麼這個回到根本的問題,即杯子與水的問題。
這是否足以振聾發聵?我不知道,但由此聯想開去:杯子與水,咖啡與咖啡杯,膽固醇指數與心臟病……民主與民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