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

《廿一世紀資本論》與港人常識

看到一個難以置信的統計數字:自二零零九年至二零一二年(這是可以得到的最新數據),美國新增的收入有95% 納入人口中最富有的 1% 人的口袋中;沃爾頓(Walton)家族(即沃爾馬超市的大老闆)的財富,相當於美國社會下層那42%人的財富總和。

這來自《紐約時報》十二月十三日一篇評論,題目是 Is It Bad Enough Yet?,這用粵語來翻譯很傳神:「衰夠未?」文章劈頭臚列出美國的一大堆「衰嘢」:警察槍殺手無寸鐵的平民;貧富懸殊驚人;基建老化;安全網不安全;無法應對氣候變化、公共醫療、環境威脅;食物系統讓人生病;政府管治功能經常失靈;大量人口無法就業,且會被隨機投獄。

列舉的這些事情,有些是我們遠在萬里之外也知道的,有些則難有設身感受。貧富懸殊、財富分配不公這一點,則是在香港或者其他地方也容易理解,這已成為普世現象。中國內地實行有資本主義特色的社會主義(抑或是有社會主義特色的資本主義?)不到兩代人的時間,貧富兩極化已達到驚人水平了。

美國的新數據既為這現象,也為《廿一世紀資本論》一書讓世人凜然一驚的結論提供了新的、有力的佐證。

由法國年輕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克提(Thomas Piketty)今年出版的《廿一世紀資本論》,在全球造成頗大震動。它對資本主義制度的震撼力,甚至有人認為可與馬克思的《資本論》相提並論。這本厚如字典的巨著匯集主要發達國家二三百來的財富積累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其實很簡單,就是在「正常」的資本主義制度管治下,資本年回報率總大於經濟年增長率。也就是說,資本持有者的收入增長永遠高於普通民眾的收入增長。

造成這現象的原因之一,是有錢人的收入只有小部分用於消費,而普通人的收入則大部分或全部用於生活。這會使相信靠才能可以出人頭地的人洩氣,會使一些人恨不能含着銀匙出世,又或者對富人生恨。

皮克提說的是「正常」的資本主義情況,而「不正常」的情況也出現過,歐美各國戰後從廢墟中興旺發達起來的那三四十年,就很「不正常」;香港同時的崛起,自然也屬於「不正常」了。龐大的中產階級,是在這樣的「不正常」下孕育出來的。近年,從美國到香港,家庭入息中位卻停滯以至下降了。

香港以經濟自由見稱,資本主義發育得「正常」不過,資本回報率高於經濟增長率、工資增長率也就屬於常態。這其實是香港人的常識,香港人因而特別熱衷於買樓,知道最值錢的──應該說最保值且最升值的──是「磚頭」;知道有了房子這資本,才可以通過資產的升值分享到社會繁榮的財富。若只靠工資收入,就只能望而與嘆了。

有朋友在香港最近的政治風波中與兒子爭論,兒子說了一句話:當然囉,你已經上岸了。上岸是指你有房子了。

這簡單的一句話,其實就是近七百頁的《廿一世紀資本論》的精粹。

問題可以怎麼解決?難,這是資本主義的死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