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當日,數以萬計孝子賢孫從將軍澳步行上 將軍澳墳場拜祭亡魂。 |
詩僅四句:
清明拜山逼死人,
孝子賢孫兩頭揗。
日頭當空春如夏,
返歸唞唞已黃昏。
「逼死人」是粵語形容嚴重擠逼的口語,很形象,北方口語好像也有這麼說的。用來形容「拜山」(掃墓)人眾,這短語會讓人聯想到死者。在香港,人間擠逼,陰間也擠逼,甚或更擠逼。去到任何公共墳場,可見墓立如林,漫山遍野,可知「逼死人」並無虛言。而死人安身之地的價格,與生人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家人從荃灣一所不斷擴建骨灰龕的寺院回來說,那兒又建了新的靈龕樓,一個不盈尺的龕位,售一二十萬元──以尺價計,人間豪宅亦望塵莫及也!其中牟利之巨,可想而知。
「兩頭揗」的「揗」字,粵音是「吞」的第四聲,屬古字,有些字典查找不到。據《漢典》,有三義:一,古同「循」;二,撫摩;三,順,順從;不載粵語中之義。我懷疑,粵語中「揗」有音無字,「揗」是借用的。
在粵語中,「揗」用得很廣,有多義。我手上有本廣東人民出版社的《實用廣州話分類詞典》,裡面有多個「揗」的用語。可解顫抖,用語是「揗揗震」和「震揗揗」,如說「行路揗揗顫」。可解忙碌地幹活,如說「揗咗成日,乜都做唔到」(忙了整天,什麼都做不成)。又可解忙碌奔波,如說「揗入新界,又揗去九龍」(忙着去新界,又忙着去九龍)。
「揗」字還可以用於「肥揗揗」,或寫作「肥腯腯」,用來形容胖乎乎的樣子,略帶貶義。舊時兒歌有唱:「肥佬肥揗揗,買舊(一塊)豬肉去拜神。」又可用於「揗雞」、「揗晒雞」,形容手忙腳亂。若形容嚇得不知所措,則說「手揗腳震」。
粵語中有很多古語,「日頭」就是,指太陽,字典上有不少應用引述。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四:「暗去也沒雨,明來也沒雲。日頭赫赤赤,地上絲氳氳。」宋楊萬里《山村》詩之二:「歇處何妨更歇些,宿頭未到日頭斜。」《儒林外史》第六回:「直到日頭平西,不見一個吹手來。」《紅樓夢》第三十一回:「我今兒可明白了。怪道人都管着日頭叫『太陽』呢。」相信很多方言還保留以「日頭」言太陽的說法。
「返歸」或寫作「翻歸」是回家的意思,即「返屋企」,應來自南海話,廣州舊時西關人家愛說。我在祖籍南海的上一輩人口中,常聽到這麼說。香港粵語殘片中也可聽到。可是據說如今在南海,年輕一輩也只說「返屋企」了。「返扯」則是「返去」。
「唞唞」或「唞一唞」是歇息的意思,如說「你不舒服就唞吓喇」(你不舒服就歇一下)。「唞」在這裡讀 tau2,即「頭」的第二聲,應該也是因為有音無字而借音造字的。在《實用廣語分類詞典》中,又寫作「敨」,外加「唞」字。據香港中文大學的「粵語審音配詞字庫」,「敨」音 dau2,是方言用字,「意謂展開包着或卷着的東西」,意思不一樣,音也不一樣。
從短短四句詩可見,粵語有大量語音無字可寫;以粵語為文,常會舉筆興嘆。港穗都有不少現代創作的粵音字,這些字,你有你寫、我有我寫,無從統一。若真要撐粵語的話,一部權威而較完整的粵音字典看來很有必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