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河內的後發優勢

還劍湖畔一角
從下龍灣前往河內又是數小時的車程,這也是從新興走向古老,從自然走向人工的進程。

下龍灣市是為發展旅遊而與建的,河內則有古老的文化沉澱,雖然受到幾十年的戰火蹂躙而頑強地存在,新建設到近年致力發展經濟才出現。在各種力量的干擾下,保存與建設都不容易。

路上,不斷見到一座座、一片片「爛尾樓」,都是早幾年越南經濟泡沫爆破後的遺留物。當今之世,什麼都追求高速度、高回報,急功近利。資金為此如潮來,也如潮去。天色漸暗,「爛尾樓」如一個個黑洞,觸目驚心。

高速發展往往囫圇吞棗地發生,意味着舊事物的大規模破壞。發展緩慢有弊,卻也有利,有塞翁失馬之福。這就是所謂後發優勢(Late-developing Advantage),例如後發者對現代化的認識可有後見之明;可以採用、借鑒先發者的正反面經驗;可以跳越先發者的發展階段;可對發展前景有更好的預見性;可在資本、技術上得到援助,等等。

河內舊街的小販
還有一點值得指出的是,後發者從先發者得到的教訓中,學會珍惜舊事物,包括各種文化遺產。河內最吸引人的,似乎就是這些得到保護的舊事物營造出來的獨特文化氛圍。

到河內的第一個節目,是去看水上木偶戲。這是以前紅河地區農民在河水泛濫時的娛樂節目,木偶在混濁的池水中配合音樂表演各種戲目,觀眾看不到操控木偶的人和器具,只見木偶在水面靈活表演,包括跳躍翻騰。後來才知道,藝人都躲在竹簾後,在濁水掩飾下在水底伸展出竹竿操控木偶表演。

在河內,所到之處如時光倒流,除了住的酒店是新建的,到處是幾經戰火之後的倖存建築,有千百年前自中國原汁原味搬來的廟宇、房舍,有法國式的各種建築,包括教堂、劇院、民房等,也有不同文化渾搭而成的現代品味餐廳、飲食。對來自不同地方的遊客來說,河內可以懷舊,可以獵奇,可以搜秘。

河內一家以中式舊屋改建的餐館
市中心還劍河湖畔一帶似乎是最可留連的地方。走進這裡由多條縱橫街道連成的街區,就如走進了河內的民生之中。街道狹窄,大型車輛走不進去,遊客愛坐電瓶車或三輪車在其間遊覽。不少西方遊客索性住到裡面的小酒店去,閑來到那裡的咖啡店,像越南人一樣坐在路邊扎堆。這是越南人最喜愛的生活方式之一,坐的是矮凳,而且愛一字排開面向馬路而坐,喝咖啡、啤酒、汽水。貶之者可視之為懶散,褒之者可視之浪漫。不管怎樣,從北到南,路邊到處可見矮几矮凳。

在河內的一頓晚餐一頓午餐,是在頗有特色的餐館吃的,都是「活化」舊建築的產物。晚餐吃越南菜,所在地是一幢四層高西洋樓房,整座作了餐館。午餐是中法日自助餐,餐館是一座中式金字頂平房,有庭院,裡面的布置中西混合,有希臘式柱飾,有陽傘,有中文楹聯,都是不知從哪裡的舊宅移來的舊物。食物頗豐盛,列出的收費是每位27.8萬盾──約合120港元。對港人來說,這樣的食物、環境,超值。

(越南行之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