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交趾與安南,南越國與越南

這並非北京的太和殿,而是順化的
「山寨版」太和殿。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把峴港一帶列為「人生五十個必遊的地方」之一,是把峴港以北的順化和以南的會安一併推薦的,這兩個地方加上其他我們此行沒能去到的地方,使這一帶不僅擁有迷人的自然風光,還擁有值得細味的人文內涵。

越南的歷史非常錯綜複雜。北中南之間的政權、氏族勢力不斷互相傾軋,與中國的從屬關係又欲斷還連,中華文化的影響到處可見。可是越南一些人至今對中國有覬覦之念。這牽涉到與廣東人關係密切的南越國──由秦朝南下大將越佗在番禺(廣州)劃地為王建立的南越國。

當時的南越國設有南海郡、桂林郡、象山郡,前兩郡即後來的兩廣,而象山郡包括越南北部。公元前一一一年,漢武帝平定南越國,把象山郡改為交趾郡。唐朝時,改為安南都護府,因此越南又稱為「安南」。至北宋時的公元九六八年,越南北部丁朝獨立,正式從中國獨立出去,建國號「大瞿越」,是為越南歷史上第一個正式國號。北部後來又有李朝、陳朝、後黎朝諸朝,均以「大越」為號。中國仍多稱之為「安南國」,北宋時則多稱為「交趾國」。至明朝,成祖朱棣再把安南改稱交趾,並納越南於中國管治。永樂、宣德之年,越人抗爭十年(一四一八至一四二七年),宣德三年,交趾自治,宣德正式改交趾為安南。

近日讀李兆良的《坤輿萬國全圖解密》一書,讀到一段與安南、交趾名稱有關的文字。這幅已清晰畫上全世界──包括南北美洲、南北極──的地圖是利瑪竇在一六零二年畫的,李兆良卻通過詳細檢閱這幅分為六分圖、共72平方英尺的巨型地圖作了刑偵式的分析、推理,推斷出利瑪竇其實是綜合西方與中國、包括自大內得到的地理資料繪成此圖的,而資料最可能來自鄭和船隊一百多年前的測量紀綠。根據之一,是在今日越南北部之地標名安南,另用小字標上「舊交趾」。李兆良認為,這表明利瑪竇抄錄的原始資料成於宣德把交趾再改稱為安南之後不久,而當時正是鄭和船隊活躍之時。到利瑪竇時代,中國的地圖已沒有交趾,只有安南了。

越南人至今不喜歡華人慣用的「安南」之名,一些人反而對趙佗的南越國念念不忘,以南越國的領土延伸到了今天越南的北部,反過來把南越國當作越南歷史的一部分,稱之為「趙朝」。早在陳朝時的《大越史記》、《越史略》,以及後黎朝史官編成的《大越史記全書》,都把「趙朝」作為越南的早期王朝來表述。對中國人來說,這自然可笑。按照他們的說法,今天說粵語的人也是越南人了。

他們不接受「安南」之名可以理解,但很多人不知道,「越南」之名其實是中國朝廷「賜給」的。

一八零二年,阮福映在越南中部建立阮朝,定都順化。次年表請清朝冊封為「南越國王」。這時是嘉慶八年,皇帝的上諭大學士等質疑:「『南越』之名,所包甚廣。考之前史,今廣東、廣西地亦在其內。阮福映即有安南,亦不過交趾故地,何得遽稱『南越』?」最終嘉慶帝改以「越南國王」之名冊封,阮朝正式國號即為「越南」。這也是越南國名的由來,取代了之前的名稱安南,一直沿用至今。

我們從峴港去順化參觀的微型紫禁城,正是阮朝的王宮、第一位越南國王的故宮。

(越南行之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