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以氣功要求練習音樂

流水如絲,流年如斯。
──攝於韓國德裕山國立公園
日前在這裡寫的〈運動加強記憶,多國有新發現〉一文,似乎很受到訪的朋友注意。看來健康、運動、記憶力,都是大家關注的問題。還有朋友由此聯繫到音樂練習上去,留言說:「(文中)提出的機制,或許就是鋼琴演奏家能憑記憶演奏大量曲譜的原因之一。每次練習,不就在舞動指頭,激勵着無數的BDNF飛奔向腦中央嗎?

我不懂彈鋼琴,沒有坐在鋼琴面前運動十個指頭彈奏的感受,但從觀察可以想像,彈鋼琴是很大運動量的活動,或許還可以說是最大運動量的演奏。鋼琴是樂中體積最大的,是一部複雜的機器,要用人力把它驅動起來,得付出相當大體力才行。有時見到演奏協奏曲的鋼琴家,與幾十人的樂隊搏鬥下來(「全場」有時達半小時以上),其疲累與從賽場走下來的運動員不遑多讓。

有過之的,可能只有擊鼓了,特別是站到高台上捶擊直徑人般大的大鼓的表演,那簡直就是樂與力的混合表演,演奏者會只穿牛鼻禈(日本相撲運動員穿着的下裳),以展示肌肉、加強力量感。

這樣的演奏或練習,絕對會「激勵着無數的BDNF飛奔向腦中央」,達到刺激大腦,加強記憶的效果,有益身與心的健康。

相信手足按摩理論的人還會認為,彈鋼琴要用十個指頭不斷敲擊琴鍵,等於不斷刺激直達指頭的六條經絡(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養護體內相關臟腑。很多人指出,知名的鋼琴家因而都是長夀的,例如魯賓斯坦97歲,霍洛維茨86歲等等。我不知道此說可不可以成立,因為莫札特只活到35歲,蕭邦39歲就去世,貝多芬57歲就撒手塵寰了,都令人惋惜。至於不知名的鋼琴家是不是都長夀,就沒有什麼人注意了。

不管怎樣,現在的種種理論都主張多活動、多運動以養生。不能彈鋼琴,打麻將也可以。打麻將還可以聯誼,說不定比「單打」的彈鋼琴有更佳效果。據說,各地的華人老人院都鼓勵院友打麻將,美加也一樣。

今年年初,曾寫過〈Keep Fit,從身體到大腦〉一文,介紹了美國腦神經專家Oliver Sacks 關於積極刺激大腦潛能發展的主張。這位專家認為,童年時學習無疑較容易,但人的大腦此後─直到晚年還會繼續成長。每次我們練習已熟習的技能或者學習新的技能,都會加強已存在神經連接。久而久之,受刺激的神經元之間就會長出新的連接來,甚至會生出新的神經細胞。他特別提倡器樂練習,因為它有廣泛要求,要視譜、記譜、雙手協調、控制音色音準,還要感情投入等等。這就如運動可讓身健康一樣,可讓大腦健康。

這樣的練習似乎可以借用氣功的練功方法來練習。氣功的練習主要有三方面要求:調姿、調息、調意。姿是身姿,指動作;息是氣息,指呼吸;意是意念,指心神。練習樂器完全可以套用這些,而且可能比靜坐式的氣功練習更能進入所謂「氣功態」。我對氣功無知,但我相信以調身、調息、調意引導音樂練習,絕對有利而無害,不會「走火入魔」。

**
舊文參考:〈Keep Fit,從身體到大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