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冬至難再大過年

英國石林的一個功能,是觀察冬至到來,
好慶祝太陽回歸
過幾天便是冬至。中國人有個傳統說法,叫「冬至大過年」,但我懷疑這話越來越失去現實意義了,在大城市尤其是這樣。

中國人過去計算日子很重視節氣,主要原因是基於農業社會的需要。在靠天吃飯的農耕社會,人們要能準確地耕作,不誤農時,主要憑着多少年累積、流傳的經驗,再加上曆法輔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節氣。

很多人叫中國的傳統曆法為陰曆,以相對西洋的陽曆。陰就是月亮,陽就是太陽。西洋曆法不錯依照太陽在黃道運行一周為一年來計算日子,但中國的曆法卻不只是按照月亮每三十日繞地球一周為一月計算日子的,它還有依太陽的運行計算季節變化的部分。農曆其實是陰陽合曆。陽曆這部分,主要就反映在一年分24節氣的安排上。這24個節氣都在公曆上找到差不多固定的日子,例如冬至一般在十二月二十二日,有時是二十一日。

冬至就是冬天來到的意思,開始一年最凍的日子,要數九了,每九天為一個九。最初的三九最冷,所以說三九嚴寒。到九九就冬盡,到了西曆三月中,是溫暖的春天了,所以說九九艷陽天。

冬至之一
──廣東油畫家楊永智作品
另一方面,冬至又是夜最長、日最短的日子,因為太陽照射到南回歸線之上,此後就向北回歸了,日漸長,夜漸短。在古代,每個地方的人都有過對太陽的崇拜。對住在北半球的人來說,看到太陽從南天回歸了,大地可以重新得到更多陽光的射照,是一年裡最值得慶賀的大事。據中國的周曆,一年是以冬至開始的。冬至大過年,可能就是對這古老傳統的懷念。

西方古時也重視冬至,要為太陽回歸大事慶祝。耶穌出生於哪一天已難稽考,不同教派有不同日子的耶穌誕。現時普遍接受的十二月二十五日,與冬至重疊(據羅馬帝曆法,冬至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左右),是羅馬帝國時期才定下來的。據一種說法,這是為了借重人們對太陽的崇拜確定基督教的地位。對正統基督教來說,太陽崇拜其實是異教徒所為。

世界不同地方社會一個共同的發展規律,是人口逐步向城市集中,農民人口減少。中國正在這個迅速變化的過程之中。根據聯合國去年發表的報告,中國的城市比例在過去的30年間增長了一倍多,從一九八零年的19%躍升至二零一零年的47%,預計至二零二零年將達到59%。粗略計算,是每年增長一個百分點。這意味着每年有差不多兩個香港的人口脫離農耕生活,不必再計算着節氣過日子。

香港人一年裡就不怎麼關心日子到了哪個節氣。最受人注意的節氣,可以就是冬至,因為傳統上要一家團聚吃吃飯。其次可能就是要掃墓的清明。

香港中西文化交匯,華洋節慶都慶祝,這可以增添社會活力,對做消費市場生意的,很有好處。對一般人而言,若大小節日都認真對待,真有點累。今年從冬至到春節剛好只有一個月,中間還夾着洋人的耶穌誕和元旦,平均一星期就一個節慶。節日都不離吃喝,節慶這麼頻繁,腸胃可不好受。

以前,人們一般過的都是緊日子,飲食一青二白,很簡單。到了節日大吃大喝,放縱一下情有可原。如今,還值得那麼在飲食上豪奢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