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湫下一角》,潘天夀 |
你不一定熟悉潘天夀的畫,但只要你看了,特別是真跡展出,一定留下深刻印象。從題材來說,潘天夀可歸為花鳥畫家。可是你絕不可以用傳統花鳥畫的印象套到潘天夀的畫之上。
他的畫有非常強烈的個人風格。他與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齊名,是為近代中國畫的四大家。吳昌碩曾以「天驚地怪見落筆」形容他的畫。黃賓虹有評語說:「天夀用筆,力能扛鼎。」他的畫「霸悍」過人,而不同於齊白石之「曠」。用葉淺予的話說,潘天夀「正在這『霸悍』兩字引人入勝」。
潘天夀另一特點,是愛作大畫,這是畫家要抒發胸中塊壘之所須。香港美術評論家黃蒙田一次觀賞潘天夀畫展後說:「老實說,一個畫家畢生創作了這麼多大畫,在我還是初次見到(何況這只是潘天夀部分作品而已),在近代以至現代中國花鳥畫史上,這種情況也是罕見的,至少(吳)昌碩和(齊)白石沒有這樣大氣魄的作品。」他認為:潘天夀的「創作力是驚人的」。
他嘗言:「畫須站得住。故不可不重布局結構,亦即取捨、虛實、主次、疏密、穿插、掩映、斜正、撐持、開合、呼應,等等原則。如孫武論兵: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要之,須得智勇之將,遠慮深謀,統御全局耳。」他的畫的全局觀特別強。
這次畫展的「場刊」頗花了心思,圖文並茂地專門介紹了「潘天夀的構圖藝術」。場內也有展板就此講解,協助觀眾欣賞。
這次畫展的「場刊」頗花了心思,圖文並茂地專門介紹了「潘天夀的構圖藝術」。場內也有展板就此講解,協助觀眾欣賞。
這次畫展不可多得,可能是得了因利乘便之機。潘天壽基金會今年年初在北京舉辦了「潘天壽藝術展」以紀念潘天夀逝世四十周年。有關方面遂得到便利,把展覽移至香港舉行。這真是香港美術愛好者之福。
香港常有畫展舉行,有關畫家都稱「著名畫家」,其中自也不乏能稱作「名家」的。可是能稱為「大家」的,就如鳳毛麟角。張仃說,潘天夀不是「名家」,是「大家」,是「承先啟後」的;劉海粟更稱「是永垂不朽的」。
《梅月圖軸》,潘天夀 |
多年前,香港藝術中心曾舉辦過一次潘天夀畫展,我第一次從中欣賞到潘天夀的大手筆。翻出當年買下的大型畫冊,那竟然是一九九零年的事了。
本次畫展展出潘氏代表作共36件,不乏十幾尺高或闊的大畫,和多幅潘氏的名畫,如《小龍湫下一角》、《映日》等。其中包括潘天夀一九六六年年初創作的《梅月圖》,這是畫家最後一幅大畫,是時「文革」的狂飆即將刮起。畫面在冷冽幽森中孕育着頑強生機。觀此畫,當也讀潘天夀以下畫論:
「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靜之、深之、遠之,思接曠古而入於恆久。其為至美也。」
**
舊作參考:看吳冠中,品潘天夀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由於近期開始研習佛畫, 故特別留意各類型畫展的資料.
回覆刪除謝謝蕭老師的分享! (今天初次瀏覽老師的網誌, 確實獲益非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