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眼見未必為真之餘

A、B的顏色一樣深淺嗎?
「眼見為實」,大家都這麼說。可是我越來越對這話有保留了。

大家一定會觀看過各種各樣的視覺錯覺圖,有人把它們稱為心理測試圖,說是從中可以測試出一個人的性格。這樣的圖片五花八門,多不勝數。多數看過後,可以一笑置之。但有些卻令我一見難忘,對視覺錯覺之難以避免,大為驚嘆。

上面是最近見到一幀,值得讓大家也一看。它要人分辨圖中AB兩個格子的色調(顏色、深淺)是不是一樣。我相信你與我一樣,認為兩者一深一淺,A明顯比B深。答案卻說兩者一樣。我不相信,用一張紙遮掩一個,分別察看AB的色調,仍然認為兩者不同。最後,我把紙貼在螢光屏上,挑空AB兩個格子一看,才相信兩者確實沒有分別。

這真叫人氣餒,你怎麼可以再相信自己的眼睛?

或者也不必氣餒,因為據說全世界只有0.003%的人和Photoshop能斷定出它們的色調是一致的。

兩張桌子一樣大小嗎?
以前也看過一個錯覺圖叫Shepard’s Tables,很簡單的一橫一直兩張桌子,讓你分辨大小。用肉眼判斷,我覺得橫的大,直的小。可是把圖型打印出來,剪出桌面一比較,兩者大小、型狀一致。現在看,仍然覺得橫大直小。

這樣的錯覺其實很正常。人的眼睛把光信號轉變成生物電信號,通過神經系統傳至大腦,再根據人的經驗、記憶、分析、判斷、識別等極為複雜的過程,才構成視覺印象。這樣的錯覺有好的作用,電影──包括立體電影──就是錯覺的產物。

當然也有不好的作用。試想想,地產商利用藝術繪圖多賺了消費者多少錢?

這樣的錯覺還只限於圖像上,主要是二維的。在三維以至多維領域,人們無意間形成的錯覺,或者在別人有意誤導下形成的錯覺一定更多。眼見未必為實,耳聽未必為實,從傳媒得到的綜合印象更未必為實。

有時我們會很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日前,我家裡接到一位廣州朋友打來的電話,說有人稱是我家的朋友去電有事相求。我們立即判斷,這是冒名詐騙,叫廣州的朋友決不可上當。後來一打聽,才知道在很多細節不了解之下,我們判斷錯誤了。

我們通過別人──包括傳媒──傳送而來的訊息,都經過過濾,你決不可以得到全部訊息,你據此下的判斷能有多準確?

不久前,曾在中環一座高級寫字樓一個比較少人進出的側門遇上一位公眾人物,一位「富二代」。我不特別留意他的新聞,但通過他幾次讓人瞠目的財技運用,對他印象殊差。那天,我還差幾步才走到那玻璃門時,他正好拉門從裡面出來。按理,他優先,該先出來。但他止了步,笑着拉着門讓我先進。我一怔,也不好推讓,道個謝就過去了。

我不認識這人,他那幾秒鐘之間的表現雖不能說讓我刮目相看,但起碼與我過去對他的不良印象形成強烈對比。我不知道前後印象相比,哪一個接近真實,哪一個錯覺多一些。

以前隔洋觀火看美國大選,對候選人的所謂「民望」忽升忽降覺得不可思議。如今在香港看近在身邊的選舉,真切得多,但對所謂「民望」一樣難以思議;升也好、降也好,不知道有多少是誤導而成的錯覺所致?

**
參考:Shepard’s Tabl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