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觀賞《清明上河圖》 之難得

星期六去看了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在熱熱鬧鬧中來回觀賞,最深刻的印象,是一個創意竟然可以調動起這些多人去重新欣賞一幅九百年前的古畫,了解中國文化曾經有過的輝煌。這樣的創意實在了不起,不管你是不是喜歡。

我相信進場的人就是香港人文化愛好的縮影,他們平常不特別愛好文化藝術,對中國文化藝術的修養不特別深,主要是在一股熱潮下「山長水遠」地跑到亞洲博覽館去的,說得不好聽有點兒「附庸風雅」。不過,我覺得這並沒有什麼不好。「附庸風雅」總比「自甘下流」好吧。把《上河圖》動漫化的點子本來就是為了吸引普羅大眾而想出來的。這麼多人去開眼界,就成功了。《上河圖》雖然說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如果不是有特別轟動的宣傳和噱頭配合,要吸引人去觀賞仍然不容易。

《上河圖》三年前來港展出,也吸引了港人排隊觀看。港人除了慕名而去,也是因為看的是原作,機會難逢。我上星期三下班後去商務印書館聽了「康文署博物館館長文化講座系列」一個關於文物修護的講座,聽到一些關於這幅名畫來港展出的一些幕後絮聞,更加覺得能近距離欣賞《上河圖》,彌足珍貴。

這樣的國實級文物,等閑不會公開展出。而每次展出,受到外部環境變化影響,必使文物「折夀」,對紙本、絹本這些脆弱質料文物,尤其是這樣。「國之重寶」系列文物拿來香港展出,是對香港的特別禮遇,是個政治決定。故宮專家雖然予以配合,但心情複雜。據說,故宮兩位老人一次在故宮外拉着港方人員的手,萬千叮嚀,囑咐保護好《上河圖》,說得聲淚俱下,說到「否則……」,竟然說不下去。

這個「否則」的擔心不是多餘的。儘管香港方面做了萬全的安排,竟然也難免出現了風險。話說安放《上河圖》的玻璃櫃是從歐洲訂購的,按最高標準製造,以保證櫃內衡溫衡濕。可是到了公開展出,監測竟然發現溫濕不衡,出現波動。香港方面急電歐洲,又是抗議又是求救。歐洲的專家飛到香港來,閉館後測試,卻沒有發現異樣。可是一到開館,異象又出現了。

經多方研究,最後發現,異象源自觀眾的「熱」情。不是因為人多,而是因為觀眾都盡量湊近玻璃櫃觀賞,鼻子幾乎都拱到玻璃上,鼻息直接噴到玻璃。成千上萬觀眾的熱情鼻息於是使玻璃櫃內溫度上升,相對濕度自然也改變了。玻璃櫃越密封越糟糕。

怎麼辦?嚴嚴密密封起來的玻璃櫃,為了適應展出環境,增加了適當的外洩出口。《上河圖》的最佳保護環境於是才得到保證。

即使是這樣,《上河圖》經過一番折騰,仍得休養生息,起碼二三十年內不能再公開展出云。據說以財大氣粗著稱的鄰埠,也想在兩年後的「大慶」中惜《上河圖》展出助慶,結果吃了閉門羹。

這又說到另一段軼聞:巴黎羅浮宮的鎮館之寶是達芬奇的《蒙羅麗莎》,去參觀的人都必以一睹為快,《蒙羅麗莎》因而全年展出不輟。由於沒有標明是仿製品,因而可以假設就是真品。可是從文物保護角度來看,這是不可能的。難道《蒙羅麗莎》真箇天生麗質、百害不侵?負責講座的那位館長曾經當面問過羅浮宮負責人;對方避而不答,看來像有難言之隱。聰明人應該可以猜想這是什麼回事吧?

電子版《上河圖》是仿製的。從報上得知,製作團隊卻是沒能見過真版的《上河圖》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