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易改,雲霧掩來,轉眼就變了。本性要改,難呢! ──攝於江西三清山 |
比本性低一個層次的是個性,這一般不涉及善惡、好壞,而只是性格上的問題,譬如是活潑還是沉靜,好勝還是柔弱,等等,比較個人化,是個人的特有性格。
本性難移,個性難不難移?一個人的個性能不能改變?我越來越覺得,人的個性也難移,很大程度是天生的,與本性一樣與生俱來。社會、環境的影響不是沒有作用,而是沒有多大作用,如果有影響的話,也該很早發生作用才行,即要搶在「三歲定八十之前」,過了這個關口,就改不了,起碼有很大的穩定性。可是,人在三歲之前,又能真個陶冶出什麼來?
這只是一般感覺而言的,深入探討就不得了。原來對於什麼是個性,各門各派的心理學家至今連個性是什麼都未能有個一致接受的定義來,對個性可以怎樣變化、發展等等就更加五花八門了,各有各的理論。中國《心理學大詞典》中對個性的定義是:「個性,也可稱人格。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徵的總和。」這比較易明白。
它說到「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徵的總和」,就是說個性不是簡單的某一種性格顯示,而是多個性格「總和」表現。一個好勝的人往往也倔強、坦率、固執;柔弱的人往往也文雅、平和、斯文、怯懦。當然,人的個性也有矛盾的一面,好勝的人也有怯懦的時候。
所以我總覺得,一個人固然要勇於改進自己,也不妨去設法改變身邊的人尤其是親人的某些缺點,但要知道限度在哪裡,有些東西是你無能為力的。以前曾經很執拗,認為別人不對的就要着手去改,「擇善固執」,尤其是自己手上有點兒權力的時候。例如你的文章到了我手上,我認為不對的就非改不可。
有一次,聽到一位我尊敬的前輩說作為一個編輯有時要「得過且過」時,很驚訝,這不是玩忽職守、「和稀泥」嗎?
後來才知道,這一是要給人留有餘地,二是知道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有些人的缺點關乎個性,是一輩子也改不了的。要改的話,得待他到某一天有一個禪宗的頓悟,或者遇上一個可以治他的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知人也得知己,也要知道自己有些什麼是改變不了的,無謂去難為自己,讓自己過得快活些好了。我知道自己不愛說話、不善應酬、更不善「吹水」,也就盡量避免那樣的場合,更加不要擔任這方面的工作。聽一位到英國進修回來的朋友說,與教授的面談是在酒吧進行的,同學們與高采烈,而她很難插得上嘴。這真難過,類似場合我遇到得多了。有些人真的有「吹水」的本事,反應快、聯想多、說話調皮、嘴吧的反應更快於腦袋。他們的個性自小給他們培養出這樣的本事來。這未必關乎他們知識的分量,就如你一句也插不上不等於你什麼都不懂一樣。
這時我會在心裡唸起宋人黃昇的句子:「風流不在談鋒勝,袖手無言味最長。」適當時候阿Q一下,是平衡心理必需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