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1日 星期一

「八十後」與「四十後」

「八十後」、「七十後」……等等稱謂,都不過是很粗疏的標籤,我絕不相信整整一個十年裡出生的人都會有相同的價值觀,有一樣的行為取向,這就如同不相信同一個出生八字的人會有相同命運一樣。

但我也相信,人總無法擺脫時代給你打下的烙印。人確實是某一個特定時空的產物,你生在哪個地方的哪個時代,你就多多少少留下個印記,以致思想、行為、感情都受到左右。

中國的「三十後」,出生於災難深重的年代,生活顛沛流離;「四十後」仍要遭逢戰亂,但可以在懂事時過上和平日子了;「五十後」,如果在國內,有在紅旗下長大的幸福,也有運動連年的衝擊;「六十後」,遇上文革,或許有姜文式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七十後」,會在懵懂中上撞上改革開放的思想狂放。「八十後」,不管是香港還大陸,都一定逃不了物質享受豐富帶來的迷失。這些不同年代的人,都一定各有自己的思維、行為特徵。

其實,最重要的不是你出生在那個十年,而是你成長階段那十幾年的社會影響,你從約十歲到二十幾歲那十幾年是個什麼樣的世代是關鍵。這是一個人形成自己人生觀,而且進入社會的階段,很多事情似懂非懂,卻躍躍欲試,對世界充滿抱負,但面對有諸多不滿的現實有無力感,感到個人力量渺小,可是又不甘退縮。其有大志者,就會發出「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的豪言。(二百年,以一生不眠休不休計算。)

當整整一個世代的二十餘歲年輕人都有這樣的豪情時,那力量是不可估量的。近代最大的一次年輕人放肆張狂,大概是六十年代的環球學生運動浪潮吧,中、歐、美的「四十後」同齡人──The Baby Boomers──一同進入青春亢奮期,分別受到各自社會因素的激勵,對社會既得利益階級發起衝擊。這直到進入七十年代,中國「文革」結束,美國從越南撤軍,而「四十後」也開始成為社會體制的一部分才完結。

我沒有翻查人口結構中不同年齡段的構成,但我相信大陸和香港的七八十年代都有過生育高峰,出現過另一個嬰兒潮。社會的生育高峰每每是伴着社會安定繁華而出現的。在大陸,「文革」結束,社會重歸穩定,家庭重新團聚,再加上改革開放的好日子,即使有一孩政策,人們仍然願意生育。在香港,港英政府自「六七事件」後知道要致力改善民生,公屋、教育、勞工政策都大刀闊斧改革,隨之而來是經濟起飛。香港並乘着大陸改革開放而經濟轉型,向以金融服務業為主的方向轉化,出現了黃金的八十年代。家庭結構也轉向「核心家庭」。

這個年代出生的一代,可以籠統稱作「八十後」,而當前正是他們開始覺得要「掌握自己命運」的時候,正如他們的先輩──六十年代時的「四十後」。

但他們會像六十年代時的「四十後」那樣轟天動地嗎?我相信不會。第一是沒有國際呼應,世界其他地方沒有重大的社會刺激因素,只有香港特別一些。第二,「四十後」受過較刻苦的社會磨練。不過「八十後」有資訊時代的科技串連、召集利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