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8日 星期四

詞義變化與語言暴力

人與其他動物的最大區別,據說是語言。科學家越來越發覺,其他動物也有自己的語言,有些還相當複雜,但相對於人類語言,都很低級。人類的語言可以表達很複雜、抽象的東西,進而發展為文字。不論語言還是文字,都隨着文明的發展不斷變化,簡單到字和詞的意思都在默默地改變着,很多時候,不幾年就不同了,而且又生出新詞來。

有些是慢慢轉變的,到了後來,大家都不知道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例如,大家都說「大器晚成」,而不知道本來該是「大器免成」,意思與「良玉不琢」相同;「空穴來風」是指洞穴裡有隙才會來風,是指事必有因,而現在都把意思作相反理解;最近的例子,是「窩心」,這本來是說「因受到委屈或侮辱後不能表白或發洩而心中苦悶」,現在港台很多人卻理解為「心中暢快」。

詞義的變化是很自然的,社會環境變了,人們的意識變了,理解就不知不覺地有偏差。

大陸的很多用詞與香港不同,一個主要原因,是新中國是武裝革命的產物,而政府對文化有很大主導權,於是把大量來自戰爭年代的用語帶進了日常生活。就以「戰」的構詞為例,就有大量變成「非戰」用語。戰場、戰鬥、戰果、戰績、戰略、戰術、戰勝、戰線、戰役、戰友、戰雲等,都泛和平化了。你最多聽到「戰術」兩字的,是講足球比賽。

所以,你聽到、看到革命、起義這些字眼,不一定立即聯想到「以暴力去推翻一個政權」,最多聽到「革命」的是在商業廣告上,你一聽就知道是「作大」之言。所以,我在廣告上看到「全民起義」幾個大字,也很麻木,大概這是由於我不是政治圈中人之故。

不過有人對此敏感,我也不奇怪。在中國近百年歷史中,「起義」兩字留下太多血的記憶了。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秋收起義……,海地的獨立也來自奴隸起義。我不相信香港會有多少人要追求貨真價實的起義,不過也不敢輕視語言暴力的作用,它往往是肢體暴力的前奏。

說到語言暴力,不能不想到「文革」,這場「大革文化命」的暴亂就是由語言暴力開始的。忽然想到,很值得編一部《文革詞典》,把當時的「潮語」一一羅列出來,讓人知道當時的人多麼「革命」。什麼「炮打司令部」、「打倒地上再踩上一腳」、「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當初都只是語言的發洩,是語言暴力。但經過百千回來回激盪,語言暴力就上升為肢體暴力了。「打倒」就是真的動手,「踩上一腳」就真的出腳,還用上種種武器。

既然有人嚷着「要見血」,就不可輕視語言暴力的影響力。何況,對於一個詞,不同的人可以有不的理解。穿着中環套裝的「大狀」心目中的「起義」,與穿着切古華拉tee的街頭鬥士心目中的「起義」,是不是同一回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