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4日 星期日

劉文金:從傳統中出異彩


星期五那天,以為會有個晚飯約會,卻是落空了,有點失意。下了班,到香港大會堂買劉文金音樂會的票。票是早就想買了,但一直拖着,也不大準確記得音樂會是哪一天。去到票房才知道,音樂會的第一場就在當晚舉行,而且還有票,於是就馬上就買了。這樣,過了一個比去吃飯更愜意的晚上。

如果真的愛好中樂,一定知道劉文金的大名,尤其是喜歡二胡的。近幾十年新創作的二胡獨奏曲中最受歡迎的兩首曲子《豫北敘事曲》、《三門峽暢想曲》,都出自劉文金之手。這是他五六十年代之交的作品,那時,他還是中央音樂學院的學生。畢業後,他「立志扎根中國傳統音樂土壤、借鑒西洋作曲技術、發展和創新民族音樂」,作品很多,但最出名、最為人樂道的還是上面提到的兩首,其次,就是近年力作二胡協奏曲《長城》了。這次他應香港中樂團邀請來舉辦並指揮的作品專場音樂會,就以「樂譜長城」為名。雖然我對着這音樂會名稱百思不解,不知道「樂譜」在這裡是什麼意思,但只憑「長城」、劉文金這幾個字,就足夠吸引我去買票了。

對於「音樂是世界語言」這說法,我是不敢苟同的。就如沒有一種語言可以說是世界語言一樣,沒有一種音樂誰都認識、掌握和感受得到,即使是音樂家。中樂和任何其他樂種一樣,有自已的語言特色,作曲的要有真切的了解和感悟,才能有好作品,欣賞的也要這樣才真能有深入的享受。香港中樂團常以新創作做招徠,我卻是越來越要有所選擇了,譬如接着的譚盾的「英雄」音樂會,我就不敢買票。

劉文金卻是很放心,事實上,那晚聽得很舒服,很滿足,儘管不是每個作品都喜歡。

最喜歡是《春江花月夜》。對這首古曲,我的確有個人偏愛。這本來是琵琶文曲,但自從改編為小合奏以來,添了江南絲竹味道,更顯得溫文閑雅。早些年,就聽過劉文金為伴奏陳愛蓮的獨舞而改編的樂隊大合奏版本,已覺得有壯美的新意。這次演出的,標明是新版本,在音樂上就更加完整。配合上中樂團很匀稱的音部,特別是由雙膜震動大革胡、倍大革胡組成的渾厚低音,《春江花月夜》真使人陶醉。

《春江花月夜》之令人喜愛,除了旋律、意境之外,是它的變化──由獨特曲式帶來的變化,就像觀看一個長卷,步隨景轉,開闔天然。這有別於西洋有着一定套路的曲式,相對之下如無招卻有招。現代的作曲家大多接受西洋的理論訓練,出手就免不了西洋套路的痕蹟。「安哥」的二胡、色士風與樂隊是另一個有民族曲式風格的作品。

音樂會中很令人感動的另一節目,是《戲彩──京劇音樂主題》。作品別開生面,是京胡、京二胡、女高音與樂隊的競奏。這是另一個在形式上大別於西洋套路的創作,一路奏來,常予人柳暗花明的驚喜。京胡、京二胡與樂隊一番演奏後,打扮雍容的王亦戈才翩然出場,一開腔,韻味濃郁得懾人,唱的是京劇又有別於京劇,有些地方像唱女高音,很新鮮。這絕對是考驗樂隊的作品,樂奏、風格難掌握,中樂團的演出不算完美,但得劉文金本人的掌控,已算可以了。

我是第一次看劉文金指揮。劉文金是書生一名,在指揮台上溫文淡定,沒有一些指揮的霸氣、誇張,但每個開闔、轉折、出入都有明晰交代。他的作品同樣並不追求以誇張音響去營造效果,他可以省些氣力,不用像一些指揮要竭盡全身氣力「呼氣喚雨」、着意表現自己──而不是音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