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發行的78轉《梁祝》
陳鋼接受訪問談《梁祝》,是因為《梁祝》問世50周年了,各地掀起了《梁祝》熱。兩位作者,還有第一個公開演奏《梁祝》的俞麗娜,今年都特別忙碌,少不免到處憶述當年創作情境。那時是一九五九年,中國的「大躍進」時期,三年大飢荒剛開始,是建國60年來最悲慘的時期之一。
說苦,那個年頭過來的人一定可以憶述出很多現時年輕一代難以想像的苦況,衣食住行相對於今天,簡直是另一個世界。不久前,還看到有人把河南一些地方的人餓得吃餓殍的人間慘況整理成文字紀錄,以傳後世。
說樂,也有種種不同記憶,《梁祝》的創作就是。陳鋼與何占豪作為學生,為創作到鄉下採風,就應當吃過不少苦頭。但在一個「純」字下,有信念的支撐,他們大概沒有想到苦。
這其實不只是中國的特殊國情。每年都有一些機構在世界各地進行「快樂指數」調查,然後評選出「快樂排行榜」來,排在最前頭的,一定都是貧窮國家。例如今年的「快樂星球指數」(http://www.happyplanetindex.org/)中,排前十位的竟然有九個是中南美洲的小國,第一是哥斯達尼加。
有人指出,這樣的調查其實帶有欺騙性,因為它們有自己的價值標準,在調查中特別強調某些因素,例如「快樂星球指數」很着重「生態足跡」元素,務求突顯欠發達國家的環保優勢。
看到現在香港兒童一飲一食、一衣一行都被照顧得無微不至的生活,有人會覺得自己的孩提生活太不像話了,悔恨到這世界來早了半個世紀。我可半點不羡慕。能讓我選擇的話,我還是選擇那時一年難得吃口雞肉、難得穿上新衣的日子,因為伴着這種日子的,有大量快活、自由的嬉遊。
那時,基本沒有大人管束,放學之後,自覺做好功課,就去玩樂。家裡的大門永遠是打開的,除了家裡、學校,還有街道鄰舍、親友的同齡玩伴,可以穿街過巷的玩。那時經常停電,那是到街外捉迷藏的最好時光。也可以上山下水的玩,常同玩伴到郊外去,捉魚、偷木瓜。風險少不了,手腳損傷是閑事。一次到河涌裡玩,不懂水性,水一下子沒了頂,水下見到畫面,現在仍記憶猶新,幸好亂扒亂撥踏回實地。與同學到已填平的荔枝角灣游泳,抱着泳板就游到海灣外面去。
香港的孩子卻只能關在小小的褸層內看電視、打機,他們的天地多小,即使虛擬的天地再大,也不如我小時候的天地大和自由。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狄更斯在《雙城記》的話,我把它顛倒過來了。「文章憎命達」。《梁祝》並非感世傷時之作,但產生在那個年代,也不是偶然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