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日 星期五

新的音樂舞蹈史詩勇於創新

《復興之路》中「驚夢」的兩幕

國慶前夕,在電視上無意中看到了早已注意到的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可惜只看到了一半,前半截錯過了,希望以後能夠補看,或者買影碟回來細看。如果你喜歡中國式的現代舞台表演的話,這個為六十周年國慶而創作的大型表演,千萬要一看,甚至再看。

中國被稱為音樂舞蹈史詩的有三次創作,第一次是六十年代初的《東方紅》,第二次是九十年代的《中國革命之路》,《復興之路》是為第三次。能夠稱得上音樂舞史詩的,都一定是大製作,不但規模大,而且各項藝術標準都很高,更重要的是氣魄宏大,有史的縮濃概括,有詩的浪漫激情,能在藝術和感情上都經得起時間考驗,長時間站得住腳。《東方紅》是為經典,至今膾炙人口,所開創的一些表演形式和內容仍然受人欣賞。《江河水》就是由此成為名曲的。

《中國革命之路》,我沒有什麼印象。即使有成就的話,恐怕也不及《東方紅》。現在再搞《復興之路》,困難肯定非常大,珠玊在前,怎樣突破?

有一點是讓我有信心的:總導演是張繼鋼。

張繼鋼是自奧運開閉幕式之後火紅起來的,而實際上,他在此前已成績蜚然了。他的每一個創作都不甘於平庸,都必有使人驚嘆的創新。他在奧運之後就接到創作《復興之路》的任務,在他集中一批一流人才搞了一年之後,能拿出什麼東西來,就十分令人期待了。

創新,是這次創作的關鍵詞。據說張繼鋼擲下這句話:「如果我們沒有讓才華盡情綻放就是最大的玩忽職守。」創作團隊並定下要求:「盡量避免一個人唱歌、一堆大裙子伴舞的慣常形式,更不能出現花拳繡腿、浮光掠影式的多媒體濫用和舞美堆砌。」並揚言:舞台上要沒有了這些,才能現出「史詩的境界神韻,史詩的精神氣質,史詩的昂揚力量,史詩的品格品位」。這真是很高的要求。

把看到的下半截對比這些豪言壯語,我的感覺是:雖不全中而不遠矣。

「文革」這一段,通過重於比興的詩朗誦《沉思與抉擇》,配以背景的多媒體效果,以側筆表現──
大地說,
那十年,她很累很累,
因為在她的上空有一個沉重的雲團;
天空說,
那十年,她很苦很苦,
因為她眼底有一場不停的劫難……

如果不是為尋找歷史在哪轉彎,
如果不是為尋找民族復興新的起點,
誰還願意撕開已經漸漸癒合的傷口,
誰還想回首那不堪回首的磨難……

詩裡沒有出現「文革」的字眼,但歷史的沉鬰有千鈞之重,令人沉吟不已。可惜,一九八九年仍然不敢踫。

寫汶川大地震,也沒有呼天搶地、摧淚煽情,而是由毛阿敏唱出一首抒情的《呼喚》,很深沉的感情,很深情的演唱,很深刻的旋律。整個表演中的歌曲,大部分是新創作的,旋律不故作高深、高格,但是親切動聽,而其中又以《呼喚》最動人。這些新歌似乎都重在抒情,以情感人,而不求激昂高亢。

這個特點也表現在詩朗誦上。《東方紅》激越的朗誦在火紅的年代感動過很多人,《復興之歌》顯然不去重複這種風格,多首詩朗誦都以深情取勝。艾青的名句──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一再出現,據說首尾呼應(我看不到開頭),就讀得深沉。

最後的各民族歌舞表演較落俗套,可是每段都仍有新意。

舞美效果一再展現震撼力,如果看現場,一定更感澎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