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周年國慶的時候,我為一項活動題寫了「波瀾壯闊五十年」。今年是六十周年國慶,又有朋友讓我寫幾個字:「大地翻騰六十年」。今天把十年前的字翻出來,放在一起看看,別有一番滋味。
兩個題字都沒有依一般的方式寫成規整的一行,而是寫成有上下躍動感,以配合「波瀾壯闊」、「翻騰」的意思。「大地翻騰六十年」幾個字,本來是規規矩矩地寫好了,後來覺得不夠「過癮」,再鋪紙蘸墨,把「翻騰」兩字寫成上下錯開,讓它們翻騰起來。我把兩款字一起交給朋友,讓他們挑選去,結果他們喜歡「翻騰」的一款。
這是為香港一個見證了香港、大陸數十年社會演變的攝影會的展覽而題寫的,大地指的自然是華夏大地。用「翻騰」來概括中國六十年的變化,我不知道是出於什麼考慮;我自己的感覺是,相當準確,卻又令人感慨。
六十來的中國,走過了一條激烈跌宕、顛簸的道路,這是之前一百年內憂外患、戰火連天歷史的延續。
在大自然的大地震中,板塊之間醞藏的巨大能量在猛烈爆發之後,總還有若干餘震陸續而來,有時還會相當強烈。六十年中的前三十年,仿佛就是這樣餘震。在內,某些領導人的心態就是不能從戰爭、鬥爭的亢奮中冷靜下來,過渡到和平時期去,以和平的心境進行和平的建設。在外,美國帶頭不讓你和平快樂,在朝鮮、台海、越南不斷製造麻煩,布下新月型包圍圈,讓你不得安寧。
「餘震」好長。到了七十年代,外部因素才緩和下來了,中美建交;內部因素也接着平靜下來,結束了「文革」十年動亂。神州大地這才停止內耗的鬥爭,把精力集中到經濟上面來。
即使這樣,這三十年的和平建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還有一個適應期。八十年代,折騰仍然少不了。到了一九九二的「南巡講話」後,「不爭論」,這才真正的走上了高速發展的道路。
把這六十年分作前三十年和後三十年,是個較簡單的劃分,兩者的對比是鮮明的,前三十年以階級鬥爭為綱,後三十年走向改革開放。不過,決不能因此把改革開放之前的歷史一筆抹煞了,好像之前的一切都錯了。這是典型的兩元對立思維方法,非黑即白。割斷歷史,等於割斷文化血緣,有使社會重新陷入虛無、動盪的危險;也等於重蹈「五四」、「文革」的覆轍。
昨晚偶然看到了北京上演的新的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這應該一個從鴉片戰爭講起的史詩,可惜只看到下半載。今天看天安門大閱兵和遊行,也有簡單的歷史回顧,把源頭上溯至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嗣後有毛澤東、鄧小平等,真至胡錦濤。人對歷史的尊重,就有如大樹對根柢的尊重。一個民族,不能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早前聽過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王銳光的一個演講,題目是《中國社會主義實踐六十年》。一談中國六十年的成就,一般都集中講後三十年,但王銳光主要講的是前三十年為後三十年發展打下的基礎,這包括年均6.5%的經濟增長,完整的工業體系,一百萬個鄉鎮企業,農村的大型基建(如大型水庫)等。沒有這些,後來的改革開放(例如農村的包產到戶)發展不可能有那麼大成效。
一個很具體的例子是:一九四九年,中國人的預期夀命只得35歲,而到一九七八年「文革」結束時,數字達到68歲。不到三十年增長差不多一倍,這不能不說是奇蹟,而這是在很多人不屑一提的前三十年取得的。
這六十年是大起大落的六十年,不但翻騰,而且折騰。可幸的是,中國的歷史亢奮終於趨向平伏了,中華巨輪就如從奔騰的峽谷急流中飛駛而下,歷盡險灘,似乎到了「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境地。
但願大地不再翻騰、折騰,而是充滿歡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