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4日 星期日

《復興之路》勝在以簡馭繁

《為了母親》一幕

終於看完了全本《復興之路》,在電視上看了,也在電腦上看了。這個大型音樂舞史詩有個專門網站,整個表演分場上載,還可以選看不同片段,例如毛阿敏的《呼喚》等,分標清、高清,又有字幕,非常方便。

中國為慶祝60周年國慶製作了不少展示實力的「大騷」,包括大閱兵、大遊行、大聯歡等,但我以為,《復興之路》是最精緻、最值得欣賞、回味的。大閱兵、大遊行、大聯歡固然氣勢十足,充分展示了國力,但相對之下都顯得太粗線條了,藝術上的精美細緻不足。

大閱兵、大遊行、大聯歡會令人展臂歡呼,《復頭之路》可讓人低眉沉吟。

《復興之路》把自1840年鴉片戰爭前夕至今169年復興歷程濃縮到兩個半小時中,並務求以不落俗套的藝術形式表達出來,太難了。它讓你重溫了辛亥革命、中國共產黨成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開國、製造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學雷鋒、兩彈一星、「文革」十年、改革開放、港澳回歸、98抗洪、兩岸三通、汶川地震、北京奧運等,都是中國人最深刻、最重要的記憶,當然,遺落了的也少不了。

作為安坐欣賞的觀眾,可以對之指手劃腳胡說八道一番,就如你從未進過廚房也有權把酒店大廚的手藝貶得一錢不值,但我對《復興之路》力求出新、出彩的努力由衷讚嘆。這樣一台演出,限制之多是難以想像的,能夠拿出這樣一個作品來,我從心底裡敬佩。

彭麗媛演唱《曙色》

演出分《序曲》、《山河祭》、《熱血賦》、《創業圖》、《大潮曲》和《中華頌》五部分 ,我的感覺是前半部分比後半部分好。大概是,一講到建國後的歷史,掣肘就多了,而前半部分,爭議較少,有統一的看法,較能讓創作人員放開手腳去發揮創意。

話說如此,前半部的時間跨度更大,歷史的起伏更激烈,如何選取適當的事件、切入點和表演手法一點不容易。這部分歷史中,可以借鑑的文化藝術作品也較少,要有更多新的創作、構思。

《序幕》給整個演出打下的基調非常好,突出了一個樸素的事實──「這是我家園」。這等於說,要表現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普通老百姓與一片古老大地的感情和故事,講他們怎樣去保衛和發展這家園。相對於以前的《東方紅》、《中國革命之歌》的歌頌領袖,歌頌革命,視角顯然不同。儘管演中歌頌領袖和黨分量還是少不免,但你會更多感受到人性和人情。

良玉不琢。最複雜、最神聖的東西,以最簡單的手法、情節去表達,反而最真接、動人。整台演出有很多這樣的精彩。序幕就很簡潔:天幕上曳犁耕地的剪影,天幕前翻滾的大地,配上童謠合唱,觸動人心。《山河祭》中,《辛亥童謠》同樣以純真映襯出大清覆亡時的亂世紛擾;當中夾着老者立在拱橋頂上的「天怒」朗誦,同樣以簡勝繁。到最後,舞台全黑,只剩下「大清朝它滅亡了」幾個巨大反白字,更是簡到不可再簡,但衝擊力極強。如果幾個字不是印刷體黑體字,而是以書法出之就更好了。

緊接的《曙色》震撼力特強,曲是天津大鼓風格的創作,蒼涼而剛勁,詞亦富文彩,而在舞台前簇擁着彭麗媛的數百名熱血男兒,腳根穩種而僅靠上肢、頭部去演繹滿腔激憤,直到最後才爆發怒吼,衝到台沿。他們看來都不是專業舞蹈員,但演出了極強烈的舞台效果。

《熱血賦》中的舞蹈《為了母親》,也不靠大動作而靠對大場面情緒、氣氛的拿捏準確取勝。舞蹈的主角──一位母親,幾乎沒有任何舞蹈動作,但演出感人殊深。只是,現場難以看到細緻表情,效果怎樣就不得而知了。

可談的還有很多,不展開了。如要看全個演出,請從下列鏈接鍵入:http://big5.cctv.com/gate/big5/space.tv.cctv.com/podcast/2009fxz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