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6日 星期日

如今「靚相」不矝貴

昨天花了不少時間整理年前拍下的荷花照片,自然都是指數碼照片。我不過採用Google 很簡單的照片加工軟件Picasa 3來進行,主要用來調整照片的對比度,剪裁一下。初用數碼相機時,拍下過去很難拍到的照片,就很滿足,如今再用電腦修整,發覺可以好得多。

不久前看到有文章對一些拍友的拍攝態度很不以為然。文章的作者跟一批攝影發熱友去旅行,人人掛着、揹着數萬元的設備,但拍得很隨便,看到要拍的,咔嚓咔嚓就如機槍子彈連環掃射而出,「有殺錯無放過」,回去再用電腦想怎麼加工就怎麼加工,着色、合成……,怎麼都行。作者質疑,這還算原創的攝影嗎?現場拍攝不像是創作,而是蒐集電腦加工材料。

說真的,如今攝影工具的功能太方便、太犀利了,想影一張一般意義的「靚相」不再是難事,「傻瓜」都辦得到。花點心思,做點後期加工,還可以錦上添花。以前,這些都要很「專業」,要專業的功夫,專業的工具;如今,都輕而易舉了。後期加工,過去要在黑房很精心的做,花時間、花精力,還要耗費不少廢品,所以肯去做的人不多。難做而罕有,於是大家都接受。一旦相對而言易做了,做的人也多了,甚至做得神不知鬼不覺、可以亂真作偽,便不那麼矝貴,甚至不屑之為了。

人類使用的工具一直都在進步,有利於「善其事」,可是藝術這回事,不是「利其器」就可以的。羅丹把雕刻說得輕鬆,「不過是把不要的弄走」;面對堅硬的材質,如今要「把不要的弄走」輕鬆得多了,但不見得有大量可以媲美希臘、羅馬的雕塑出現。

這就如現在誰都可以拿個計算器計數,快而準,可是不見得今人的數學水平突飛猛進,某些方面反而不如前人了。

藝術之所以迷人,是因為有大量非工具元素。工具有助於把個人的喜好、感受、修養表現出來,可就是無法代替你的喜好、感受、素養;相反,反而會把這些不足放大暴露出來。上面提到的文章嘲笑那些拍友在桂林花錢請當地人駕竹筏撤網,以魚鳧捕魚,以拍攝千篇一律的「沙龍」照片。這暴露了這些人的不思進取、墨守成規,就是一例。

「沙龍」如今已普及化,也可以說貶值了,普通的攝影展都可以看到似模似樣的照片,儘管虛有其表、蒼白無力的居多。如果連同標題一看,更加有這個感覺。好的照片都應有「言外之意」,好的標題要畫龍點睛,引導觀者浮想連翩至更深的層次。可是絕大部分標題濫調滿目,暴露出作者之有心無力。

由此又想到中國文人畫的傳統,就是詩與畫結合,題畫的不僅是虛泛的三兩個字,而是抒發胸臆的詩文。好的照片也應有詩相配。

昨天整理照片時,發現可以把照片製作成「電影」,配上音樂、文字播出,技術上不難,只是要花心思和時間,是不小的「工程」。由此想到要弄一輯《以荷為貴》。能不能製成?真不知道。

1 則留言:

  1. 用心看,就可以看得出是否用心拍...
    很有意思的分享,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