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袋收費措施實施,引起了不少議論。爭論一是由對膠袋的危害的認識引起的;二是由怎樣應對膠袋危機的認識引起的。
不要以為香港人怎麼有見識,他們對於膠袋的危害性不見得了解多少,尤其是使用膠袋最多的一群。
膠袋可以列入上世紀最成功的發明之一,它是七八十年代才一下子普及使用的,各行各業、每家每戶如今都離不開塑膠袋,零售業尤其是這樣。一種發明,一定是迎合了社會需要,又在經濟上夠實惠,才能大規模應用的。膠袋就是這樣。它其實也有積極的環保意義:想一想它取替紙張,挽救了多少樹木?
可是膠袋據說要幾百年才能夠自然降解,而一旦降解,也會成為有毒廢料,進入食物鏈,危害各種生物。被埋進地底,也會對地下水的流動形成障譺。大量進入河流海洋,又會危害水生物。如今,膠袋是主要的漂流垃圾之一。
有個統計數字說,現在全球每年使用五千億個膠袋(美國佔五分之一),平均每人83個,一個四口之家,一年就用332個了。這算多嗎?對香港人來說,一點也不多。香港一個家庭一年盛載圾袋就至少扔掉365個膠袋,那怕你是獨居的。到街市走一圈回來,幾個膠袋少不了。
如果對問題有點基本認識,就知道減少使用膠袋理所當然。
可是這就可以應付膠袋危機嗎?
用每個五毫子來阻嚇減少使用的膠袋,不過九牛一毛之數。即使全球減少一成使用量,就是減少使用500億個膠袋,地球一年仍受到4500億個膠袋的破壞。這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問題顯然無法通過阻嚇、教育、法令、行政命令來解決,而必須要有新的替代品才行。
以前,膠袋還沒發明的時候,人的生活也過得不錯;可是如今一旦沒有膠袋,日子就困難了。到街市怎樣買餸?每天的垃圾怎樣處理?如果能夠發明出比膠袋更方便實用而又環保的代替品來,或者把膠袋改良至可降解而有無毒,不必宣傳推廣,現在使用的膠袋便會自動退出歷史舞台。真的為了人類的未來,環保人士、政府當局都應當朝這個方向努力才對。
現時用來製造「環保袋」的不織布(或者叫無紡布,non-woven fabric)會不會成為替代品?不織布是用高壓或粘合生產的一種布狀物,原料可以是各種纖維,可以是布碎或人造纖維、合成纖維等,但要加進相當分量的聚丙烯樹脂(Polypropene,簡稱PP)。這種新一代環保材料有不少優點,如防水、透氣、柔韌、不助燃、無毒、無刺激性、色彩豐富等;置於室外,據說最多90天就自然分解,置於室內在8年內分解;燃燒時無毒、無味、且無任何遺留物質。很明顯,它目前不可能像膠袋一樣便宜,但前途是很光明的。
只是,現代很多發明,在剛推出時都看不出有什麼問題。可是過了若干年,問題就陸續出現了,直到要完全取締。這樣循環出現得太多了。希望不織布不會這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